從金融海嘯中一路走來,善于學習的藝術市場參與者們已經逐漸擺脫心理陰霾,各個藝術門類的市場行情漸趨明朗。2008年的金融海嘯對于全球經濟版圖有著怎樣的影響尚不得而知,但對于現階段的中國藝術市場而言,卻是一次重組的良機。“在外界環境不利的狀態下,更能誕生偉大的收藏家。
”西泠印社拍賣總經理陸鏡清以近代海上收藏家錢鏡堂為例說明當下的歷史機遇。中國內地藝術品拍賣市場僅有15年歷史,較早進入的人們大都抱著投資、投機心理,房產、證券及其他高利潤領域的人占到相當比例。金融海嘯直接導致這些人的財富縮水,影響其買入藝術品。陸鏡清表示,對正在崛起的“第二代藏家”來說,現在是建設自己收藏體系的大好時機,而另一方面,易手也會為中國藝術市場以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陸鏡清認為:“他們有著先天的優勢,具有更高的文化修養和開放的觀念,更為重要的是,‘第二代藏家’認識的藝術品價值起點較高。
”在2005年前后的藝術拍賣市場高峰期,藝術品真偽曾經是買家關注的焦點。不過,三四年來,經過國內外拍賣會“實戰”洗禮的買家已經不再是“吳下阿蒙”,拍賣會上“撿漏”已經越來越困難。購買者水平的提高使得針對真偽問題的討論已經顯得初級,大家正在由“去偽存真”向“精益求精”邁進,這一點在近現代書畫領域最為明顯。
相對于內地市場而言,香港對于金融海嘯的反應更為直接。香港兩大拍賣公司2008年秋季拍賣受到金融海嘯的極大影響,在古董方面的表現尤為突出。比較有趣的是,在香港佳士得之后,北京幾家公司相繼落槌,在瓷器雜項拍賣中卻有著不錯的成績。頂級拍品的角逐可能只在幾個人之間展開,其間有一兩個人缺席便會對價格產生較大影響。
近現代書畫的交易中心原本就在內地,而這一季古董和古代書畫方面的人氣內地也要好于香港。北京保利和匡時的瓷器雜項拍賣現場均有著不錯的氣氛,保利推出的“菊采東籬——日本珍藏重要明清陶瓷”專場有著較高的成交率。
一位古代書畫藏家,在佳士得購得7件古代書畫精品,差不多都比自己的心理價位要低1/3;在匡時古代書畫拍賣中,他也參與了多件作品的拍賣,最終卻只買到兩件。就當代藝術而言,香港兩大公司具有更為國際化、亞洲化的視野,但在古董、古畫等方面卻不再具備那么強烈的標桿作用。“亂世出英雄”或許在任何危機下都能行得通。
2006年中國近現代書畫市場的整體低迷被很多公司看作機遇,并最終確立了行業地位,金融海嘯則被有的經營者看作是更大的機遇。突如其來的金融海嘯讓藝術市場有了推倒重來的可能性。原本的旗艦、曾經的標桿,在重新開始時,都需要看清自己的地位,而后來者有機會趕上甚至超越。
這種現象從南北方拍賣公司的差異中可見一斑,“去年春拍之前,上海和浙江一些公司的成績從數字來看僅是北京某公司的一半,但去年秋拍北京一些拍賣公司的成績大幅縮水,再看這些所謂的數字,已然沒有差別了。”一位經營者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