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前衛藝術是以理想主義為標榜的,盡管這一理想主義最初就出現裂痕,但在當時,市場因素并非導致這一裂痕的最重要因素。“名”“利”兩者,前者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利”是在90年代初才被羞羞答答地提及,但很快就變成了誘人的艷婦,一方面吸引了中國藝術家的目光,另一方面為中國前衛藝術的推進提供了保障。
![大理石招財進寶貔貅雕塑-招財進寶貔貅雕塑 大理石門口貔貅雕塑 大理石招財進寶貔貅雕塑-招財進寶貔貅雕塑 大理石門口貔貅雕塑](/uploads/product/20190730100141_71770.jpg)
“利”源自收藏家的收藏經費。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收藏家在近乎理想主義的狀態下選擇當代藝術作品。相對于現在的投資客來講,他們對藏品的喜愛更真實,因為他們除了喜歡,當時并看不到這些作品的經濟價值,所以也就談不上投資。這就涉及到收藏的初衷。
![醫院不銹鋼愛心雕塑-不銹鋼愛心雕塑 醫院不銹鋼雕塑 醫院不銹鋼愛心雕塑-不銹鋼愛心雕塑 醫院不銹鋼雕塑](/uploads/product/20190730112104_14619.jpg)
收而藏之,古來有之。對收藏家品質的褒貶,多基于對他收藏初衷的判定,即甄別收藏家選擇藏品的理由是什么。對某個朝代、某類物品的收藏,多是對這類物品所凝聚的時代氣息以及文化價值的認同。這類收藏所擔風險主要來自藏品的贗和偽,并不太涉及作品價值的重新估量,因為歷史研究和藏品的收藏經歷已經賦予了這類藏品不菲的價值。
![不銹鋼抽象逛街人物-抽象逛街人物雕塑 不銹鋼人物雕塑 不銹鋼抽象逛街人物-抽象逛街人物雕塑 不銹鋼人物雕塑](/uploads/product/20190729151411_99560.jpg)
經過時間的大浪淘沙,大家對這類藏品的價值已有公論,這類收藏可以稱之為“收藏歷史”。不同于“收藏歷史”,“收藏當代”缺少了“歷史”作為依靠,收藏家主要憑借自己的藝術判斷。回觀歷史,總會感覺井井有條;面對現實,則會感覺泥沙俱下。
![不銹鋼楓葉雕塑-不銹鋼楓葉雕塑 公園不銹鋼雕塑 不銹鋼楓葉雕塑-不銹鋼楓葉雕塑 公園不銹鋼雕塑](/uploads/product/20190730140414_47683.jpg)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個“當代”的收藏家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自己的眼光。這個“眼光”所凝聚的絕非僅僅是藝術修養,還有他對時代的判斷,以及對時代精神的感悟和把握。伍時雄是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最早進行當代藝術收藏的收藏家之一。不同于一般的收藏家,他本人也是一位著名的雕塑家、設計家,并在攝影理論上多有建樹。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是中國當代藝術領域的一位先行者,以雕塑創作和攝影理論研究聞名。此后的10年中,他更是前衛藝術的重要參與者之一。
![玻璃鋼仿真葫蘆雕塑-玻璃鋼仿真葫蘆雕塑 公園仿真植物雕塑 玻璃鋼仿真葫蘆雕塑-玻璃鋼仿真葫蘆雕塑 公園仿真植物雕塑](/uploads/product/20190729160446_75860.jpg)
他在珠江三角洲這一中國最早的改革熱土上,在廣州、深圳、珠海等幾個重要的沿海城市進行著藝術創作和西方藝術理論的引介和傳播,并積極參與當代藝術組織和活動。比如,他曾參與“0”展群體的建立,是發起者之一,并擔任秘書長,還曾以藝術家的身份參加“珠海會議”。
這些經歷為一般收藏家所無,也正是這樣的經歷使伍時雄對當代藝術有著較常人更深入的理解和認同。20世紀80年代后期,伍時雄經過幾次抉擇之后,開始經營設計文化公司。并開始從公司盈利中拿出一部分資金進行當代藝術品的收藏。
1990年他建立了“世紀末藝術工作室”,吸收藝術家到工作室進行創作,并開始制定持續性收藏當代藝術品的計劃。于是他開始從身邊的藝術家那里選購作品。而這時,王廣義、王川等幾位重要的當代藝術家正在珠海、深圳等地或工作、或創作。昔日一同創作的藝術家朋友現在成為他的收藏對象,他也由一位藝術家轉變成為當代藝術的收藏家。
變化的是身份,一脈相承的是他對當代藝術的執著與堅持。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收藏范圍也逐漸拓展開來。翻看伍時雄的收藏目錄,驚訝于他的藏品的數量與質量。他的私人藏品基本覆蓋了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當代藝術的重要流派和代表藝術家。
現在這一頗為符合現今歷史書寫、脈絡清晰的收藏線索,在20年前,是伍時雄僅憑他的個人判斷勾畫出來的,這一重合是一個收藏家的藝術品味和收藏能力的充分體現。本書分為五個部分,根據歷史流派分類,將11位藝術家納入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現代美術運動之中。
每一部分均以與藝術家對話為主體,并輔以第一手的文獻材料。期望在收藏和美術思潮、藝術運動構成的文化語境之間建立聯系,從而對藝術家創作進行深入探討。之所以選擇這十一位藝術家,是因為他們可以反映中國1980年代整個當代藝術的藝術思潮和文化現象。例如:王川、周春芽分別屬于“傷痕繪畫”和“鄉土繪畫”,兩人的作品可以代表“文革”結束后,四川“傷痕繪畫”和“鄉土繪畫”的發展情況。
而丁方、夏小萬、毛旭輝、王廣義、舒群、任戩、張培力、耿建翌、尚揚都屬于“新潮美術”的代表性藝術家。但前8位藝術家卻屬于三個不同的藝術群體。具體來說,丁方、毛旭輝、夏小萬三位藝術家的存在,剛好形成了“新潮美術”中表現性繪畫的三極,毛旭輝在風格上屬于主觀表現主義,在哲學上接近弗洛伊德;丁方尋求超越的宗教精神,作品兼具超現實主義和表現主義的風格;夏小萬代表了表現主義的另外一個方向,即魔幻現實主義。其他的,如張培力、耿建翌則屬于“新潮”美術中理性繪畫的代表性人物,批評家高名潞曾將他們概括為“客觀理性”。
盡管王廣義、舒群也屬于“理性繪畫”,但其精神和文化追求則偏向于“哲理理性”。從20世紀80年代迄今,尚揚是一個以個體藝術家身份進行積極探索,做出了重要貢獻,并贏得了顯赫聲譽的藝術家。這11位藝術家從一個側面表征了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現代美術運動。關于書中所選用的與藝術家的對話,其中筆者參與的部分皆源自2005~2006年《藝術世界》“紀念85美術新潮20周年專題”。對其他對話的選擇基于兩方面的考慮,一是對話所涉及內容和藝術家創作作品時代相契合;
另外是對話的水準和深入程度。期望這些對話能使這些藝術家創作所錄作品時候的狀態更加明了。在時下的藝術品市場熱潮中,當代藝術品吸引了諸多投資者,但是收藏者依然是鳳毛麟角,這對于當代藝術創作顯然不是一件好事。正如葉永青送給伍時雄的一句話,“歷史對你是公平的!
”伍時雄早年的收藏初衷和他現在的市場回報有著必然聯系。如果伍時雄當年的收藏初衷只是想獲得市場收益,他的這批收藏也絕不會沉寂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