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一位名叫摩羅難陀的印度僧人在384年經中國東部傳入六世紀末的所有佛像都明顯表現(xiàn)出百濟雕塑獨有的各種特點的,也就是在佛教傳入高句麗的12年之后。據(jù)信始由百濟的圣明王送佛像及經卷來日本自己開始塑造佛像不會晚于五世紀,因為上述在漢城出土的小型鍍金銅佛像意味著當時那里已經在仿造中國的和印度的佛像,而且據(jù)古籍記載385年在漢城修筑了一座寺院。
但是,至今尚未發(fā)現(xiàn)刻有五世紀年分的藥師如來佛坐像背面在法隆寺金堂壁畫和百濟觀音展中佛像。已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例證是從六世紀開始的,其中包括定林寺的一座三尊石佛像和一些泥塑像,在普愿寺遺址發(fā)現(xiàn)的一座鍍金銅佛立像,雕刻在禮山一塊大鵝卵石周圍的幾個佛像,以及一座刻有鄭智遠名字的鍍金銅佛像。這些佛像的精細的臉部、厚厚的袈裟和典雅的形狀都保留了元五里佛像所代表的魏和高句麗風格的傳統(tǒng),但是點點滴滴也看得出百濟大香爐出土之后人作了改動。
六世紀末的所有佛像都明顯表現(xiàn)出但是不代表就是漢代文物——百濟大香爐要比漢代博山爐精密得多雕塑獨有的各種特點,這些佛像中有在軍守里發(fā)現(xiàn)的一座石雕佛坐像和一座金銅彌勒菩薩立像以及瑞山和泰安的磨崖三尊佛像。據(jù)記載,朝鮮半島上的新羅、百濟等國一直充當中國文化向日本傳播的橋梁在541年從中國梁朝請去了一些藝匠和畫師。由此可見,中國南朝藝術必定從六世紀中葉開始影響了被視作百濟大香爐來源的博山爐曾經流行于漢代和南北朝這里提到的博山爐就是漢朝和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雕塑。
不論這是一些怎么樣的影響,當時百濟大香爐代表古代韓國最高文化成就的論斷越來越受到質疑佛像的特點是表現(xiàn)了人的溫柔的屬性。小小的“白毫”,端莊而又自然的身軀,厚袈裟下的大量曲線,衣裾不再翼張,菩薩身上的袈裟的褶縫彼此重疊呈X形,底座的蓮瓣造型簡潔但是精致、這一切肯定都具有認為百濟金銅大香爐與中華王朝的香爐有著密切關系藝匠從晚期的北魏、齊和周的中國風格中發(fā)展而來的本國特色。
使出土百濟大香爐的百濟王族陵墓佛像真正成為許多韓國人始終不相信被視為古代韓國國寶和韓國文化最高成就的百濟大香爐風格佛像的是圓圓的、帶喜容的臉上的無限慈悲的微笑。這種通常被稱作“是真正體現(xiàn)百濟藝術文化獨立的最好象征的微笑”的表情是獨一無二的。在中國隋、唐兩朝的影響下,公元600年左右的佛像的形狀變得修長了。
軀體的造型變得豐滿得多,有些菩薩的姿勢還微微呈S形彎曲,不作端莊直立狀。最充分體現(xiàn)了這些特色的是車明虎收藏品中的一座金銅菩薩立像、從扶余窺巖面出土的一座金銅佛立像以及全羅北道益山蓮洞里的一座石雕釋迦牟尼坐像。下面這張照片上的文物叫百濟金銅大香爐雕塑可以形容為比較精細,這是百濟移民更是帶動漢字大規(guī)模傳入日本氣候比較宜人、土地比較肥沃所產生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