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瓷器,古代就有“黃金有價鈞無價,一件鈞瓷百重廈”的說法,現在的拍賣行更是屢創價格新高:去年在北京中嘉拍賣公司上拍一件《青花龍紋四系扁瓶》最終以9790萬元的高價成交。其稀有的身份決定了一般的收藏愛好者與這些珍稀瓷器不容易接觸,更難以擁有。而瓷片卻可以讓人以較少的代價與古瓷器零距離接觸,因此,喜歡瓷器的收藏者可以收藏歷史上的名窯瓷片,以慰嗜愛之心。
![濟公雕塑-鑄銅鎏金濟公黃金戶外景區濟公雕塑 濟公雕塑-鑄銅鎏金濟公黃金戶外景區濟公雕塑](/uploads/22041609/095352_13040.jpg)
殘而不失其美中國古玩界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古玩毛了邊,不值一文錢”,這個規矩一直延續了數百年。可是對于外國的玩家來說這個規矩不太適用。他們認為只要是文物,缺陷并不影響它的根本價值,有一些特殊的文物,缺陷本身就是一種美。
![老鼠雕塑-純黃金制造招財進寶老鼠雕塑 老鼠雕塑-純黃金制造招財進寶老鼠雕塑](/uploads/22041616/161156_44409.jpg)
近年來在國外各大拍賣行出現的中國古代瓷器,有相當數量是經過修復的。例如2001年11月份在英國倫敦蘇富比的中國瓷器拍賣會上,一件估價為10萬~20萬英鎊的明代成化斗彩天字罐拍出了75.15萬英鎊的高價。而這件天字罐就是殘器,而且是不完整的修復件,器口頸部磨平,缺蓋。瓷器容易破損,傳世使用、地下埋葬,稍有磕碰就碎了,或沖口、或剝釉、或粉身碎骨,世上傷殘器千千萬萬,遠遠多于完整器,有的完整的實物已經無法見到了,或是底、或是腹、或是邊、或是花,瓷片就成了最好的見證,像五大名窯之一的汝窯,燒造時間短,傳世品極少,愛好者大多只能從瓷片上領略它的風采。
![老鼠雕塑-純黃金打造室內如意老鼠雕塑 老鼠雕塑-純黃金打造室內如意老鼠雕塑](/uploads/22041609/093759_30618.jpg)
完整的瓷器雖已不在,但它的精美工藝卻在瓷片上局部地保留了下來。另外,在中國古陶瓷歷史上,由于天災戰禍、經濟淘汰,許多古瓷窯已經湮滅無存,使傳世瓷品找不到窯址實證而無根可尋,一些古代名瓷因傳世稀少而無法進行系統科學的總結。這樣,珍稀古瓷片的發現,往往成為填補科學空白的實證和古瓷窯考古重大發現的先導。例如古瓷專家為尋找宋代名窯之首汝官窯窯址,曾踏破鐵鞋找遍以河南臨汝為中心的中州大地,但沒有結果。
后來還是幾位文博工作者先后以寶豐縣清涼寺村撿拾的瓷片為線索,才使汝官窯址的確切位置重見天日。過去人們一直認為北宋汝官窯器以釉色取勝,光素者多,并且“汝官無大器”。但清涼寺村汝官窯址發掘結果推翻了過去這種結論,眾多的刻花、印花、雕鏤瓷片和一些復原器物證明,汝官窯器不但有韻味迷人的釉色,而且有豐富多彩的裝飾;不但有小巧典雅的碗盤盞洗,而且有器型碩大的陳設精品。2005年,100多萬個瓷器碎片在北京西城區前毛家灣1號院被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發掘出土。
經過兩年多時間的整理、研究,專家認為,對這些瓷片的研究梳理了中國瓷器史。在研究中,專家發現100多萬個瓷片涉及景德鎮、龍泉窯、鈞窯、德化窯、定窯以及云南玉溪窯等9處窯口,全部瓷片涉及唐、宋、遼、金、元、明時期,而且歷代的瓷片數量都相當可觀,它們為建立明代早中期民窯瓷器的分期編年體系提供了充分的資料。
這些瓷片的消費人群涵蓋了當時社會的各個階層。以此為切入點,可以探討元、明制瓷格局、景德鎮民窯的發展、社會風尚、北京城市經濟等問題。珍稀古瓷片往往成為填補科學空白的實證和古瓷窯考古重大發現的先導。20世紀90年代的中后期,在老北京城的腹地,西起官園東至東四十條,建成了一條橫貫東西的大道——平安大街。
這條大街的建成,不僅為古老的北京城增加了一處亮麗的景觀,還“培養”出了一批專門收集碎瓷爛瓦的淘寶人。這條大街的地下,興許以前從來沒被挖掘過,出土的古瓷碎片數量之多,令很多考古工作者都始料不及。對業余古瓷收藏愛好者來說,古瓷片的珍貴性也不言而喻。因為古瓷片是破碎的,因此器物的胎釉斷面一覽無余地暴露出來,使人們不但能知其表,更能察其里。這比之單純地觀察完整器物學習鑒定,在對古瓷特征的掌握上具有更加深刻全面的優勢。
比如一件元《青花龍紋四系扁瓶》在北京中嘉拍賣公司上拍最終以9790萬元的高價成交,普通收藏者別說購買,就連想看一看也得到故宮去。那么從地攤上買到一片有紋飾、有整款的成化官窯斗彩團菊紋碗殘片,從而能夠真真切切地上手觀察它的質地特征,絕對是令人心醉的收獲。宋瓷汝為魁我國古瓷歷朝歷代窯口眾多,品種極為豐富,是其他任何藏品無法比擬的。
據不完全統計,現在全國發現的古窯址已在千座以上。但在歷史上真正著名的窯址卻只有幾十座。窯口有名,主要是當時生產出了好的瓷器。古瓷片能反映出整器的藝術信息。胎骨、器型、釉色、色彩、裝飾、款識、光澤等要素都能顯示出瓷器的制作工藝之美;瓷片上的人物、花鳥、山水、動物、書法等圖案不僅具有藝術情趣,還能反映出歷史信息,具有較大的想象空間。
漁樵耕讀、攜琴訪友、元宵觀燈、清明踏青等圖案,使古時的民風習俗躍然“瓷”上,這本身便是一種美。越是名窯名品瓷片,這種美的含量越大,品位越高,價值自然也就上去了。普通古瓷片是收藏者學習的第一手實物資料,而能夠擁有珍貴瓷片,則是為玩瓷者引以自豪的財富和顯示收藏水平的標志。
宋代汝窯、官窯、哥窯的瓷片,自宋代起就一直是收藏家尋覓的對象,被世人傳為“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件,汝瓷一片”,講的就是珍稀瓷片的價值。汝窯,作為宋代五大名窯之首,以地處汝州而得名,所燒陶瓷精美絕倫,在中國陶瓷史上享有盛譽。
北宋后期,汝窯專為宮廷燒造御用瓷器,即“汝官瓷”,簡稱汝瓷。其原因就在于汝窯所燒造的御用之瓷專供北宋皇宮使用,因而在制作工藝上特別講究,產品質量精益求精,非上乘而不取。它繼承了隋唐釉下刻畫和堆貼的工藝傳統,又吸收了越窯的施釉工藝特點,并借鑒了定窯成熟的印花技術和耀州窯的支釘托燒技法,創出了汝窯特有的印花青瓷風格。加上它在瓷釉中摻進了瑪瑙末,燒成后色彩豐富,為青瓷諸窯中所獨有。宋代著名詩人陸游在其《老學庵筆記》中說:“故都時,定器不入禁中,唯用汝器,以定器有芒。
”后因宋金戰亂而失傳,南宋時汝瓷“尤難得”。但在收藏界歷來都有“汝”“官”不分之說。這個“官”,指的是“北宋官窯”。而所謂的“北宋官窯”,指的是離汝窯僅30公里的汝州張公巷窯。兩個窯的制瓷風格相近,有時難以區分,但兩者也有明顯區別:汝窯器釉色為純正的天青色,而張公巷窯釉色顯得淺淡些,釉面玻化程度高,手觸有光滑感。開片細碎、明顯。
張公巷窯胎體較汝窯要薄,胎色泛白,不是香灰色,而是灰白色。汝窯器圈足呈八字形,而張公巷窯多為平直圈足。支釘呈圓形小米粒狀,數量略多,雙單數都有,而汝窯支釘呈芝麻狀,一般為單數。在形制上也有不少差異,張公巷窯的一些瓶類器造型與汝窯有差異,不少方口、菱花和四方平底的盤、洗類器為汝窯所未見。但瓷器殘片都是哪兒來的?瓷片以窯址最多,據說景德鎮的碎瓷片就用來鋪路。
而除了瓷器產地,各地城建擴改的施工現場也是瓷片的寶藏。曾有報道說,“舊城拆遷挖出大量碎瓷,民工宿舍變收購市場”。一傳十十傳百,工地就變成盡人皆知的瓷片集散地。民工也從知道碎瓷片兒能換錢,到奇貨可居。有的民工專門挖土方,到哪兒都有撿瓷片的人追隨。人們都相信老實的民工不會騙人,他們手里都是挖出來的真東西。潘家園市場的一位攤主拿起側面上寫著“北京崇文河泊廠工地2002.7”的一只瓷片兒說,字是撿瓷片兒的人寫的,保真。
不過,現在也有人把假東西交給民工,專門等沖著民工手里的真貨去“撿漏”的人來買。這樣一來,工地里出來的東西都有假了。專家介紹,瓷片的價格首先取決于整器的質量,古瓷片能反映出整器的藝術信息,胎骨、器形、釉色、色彩、裝飾、款識、光澤等要素都能顯示出瓷器的制作工藝之美,越是名窯名品瓷片,美的含量越大,價值越高。專家表示,一般收藏愛好者在選擇可供收藏和投資的瓷片時,首先應區分是由官窯還是民窯燒制而成,官窯生產要求高,控制嚴,產量有限,一般為觀賞性瓷器,而民窯則為實用性的使用目的,存世量大,品質不高,因此價值較小。
由于汝窯的真品在市場上的價格已很難估算,一般民間交易的瓷片大多為幾十元到幾百元,但也有不少瓷片能在價格上突破萬元。而且像釉色較好的汝窯瓷片在市場并不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