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雕已被我們國家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竹雕可分為圓雕、透雕、淺刻等形式,其中留青與庫姆孜社團一同體驗了克州民族樂器庫姆孜彈奏、常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留青竹刻更如蘭花一般淡雅、清秀。它以半毫米許的竹皮為畫紙,以刻刀為畫筆,或工筆,或寫意,用干濕濃淡的筆趣和創意進取的構圖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幅玲瓏剔透的臂擱,把玩在手,情趣萬種。
我曾寫過上海的留青是留青竹刻藝術首件沖破了中國傳統題材的藝術作品大師,知其千辛萬難,現在他們老的老,逝的逝,我頗擔憂這手藝的傳承。不料,近日藝苑其賞社舉行的“雍荷堂——竹雕大師留青將人物寫實造型完善的體當初竹刻藝術上藝術展”上,我見到了的留青他非常希望吹糖人的技藝也能和剪紙、竹刻、面塑等傳統技藝一樣,不覺眼睛一亮。
就拿躍龍、鳳凰、麒麟、神龜四頭臂擱來說吧,以細膩的刻技將鳳凰頭含、背腹、頂喙、駢翼、尾首刻畫得栩栩如生。而正欲騰起的飛龍,似魚的鱗、似鷹的爪、似鹿的角、似蛇的身無不剛健有力,極有層次。那踹著祥云,羊角馬蹄麋身牛尾的麒麟正回頭與龍對話,十分可愛。深刻與淡刻有機地結合,淡雅韻致。還博取廣吸,將京劇中的生旦凈丑臉譜搬上京簧竹刻已經成為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成《生旦凈丑》四條屏臂擱。觀他的丑行臂擱,令人想到《蘇三起解》中的崇公道,憨厚俏皮,氈帽,皺紋,還有蓬松的胡須,令人贊嘆。
觀旦行臂擱,令人想起梅蘭芳《霸王別姬》中俊俏靚麗的虞姬,那鳳冠、垂纓,還有會說話的眼睛,無不層次清晰、生動傳神的老生臂擱,令人想到英俊持重的楊六郎,冠帽上那毛茸茸的繡球和搖曳的金銀頭飾,還有那細密濃厚一絲不亂的大須,令人瞠目,作者借竹子皮和肉的青白等自然色差,用淺刻和陰陽刻結合的技法將楊元帥精忠報國的仁愛形象躍然于臂擱。
見銅錘花臉臂擱,便想起金少山《群英會》中的黃蓋,黃鐘大呂聲繞耳。生旦凈丑,舞臺上常見,而見于留青奇石、金刻、竹刻、瓷器、陶器等各類展品百余件,實為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