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包括高古的、明清的以及近代民國的。我們所見到的高古陶瓷,都是經過了一個出土的過程。這個出土,有可能是宋代出土了漢代的,也可能是明代、清代出土了宋代的,或者民國以及這些年出土的。這個出土,是古陶瓷的一個傳承過程。這些陶瓷出土狀況很復雜,有些是堿性土壤,有些是酸性,還有些是沒有酸堿性的中性砂土。比如,我們看到一些運河出來的東西,由于黃河淡水沖刷,幾乎沒有酸堿性。不同的保存情況就出現(xiàn)了很多的出土狀況,有酸堿腐蝕痕跡、清洗痕跡、受損碰撞痕跡、干裂等等。
![香爐雕塑-陶瓷佛頭像倒流香家用室內檀香香爐 香爐雕塑-陶瓷佛頭像倒流香家用室內檀香香爐](/uploads/22041510/105533_94070.jpg)
有的保存得特別完美,光澤很新,就像剛從窯里燒出來的一樣。這種情況也是有的,大多是窖藏,還有運河、湖泊里出來的。這些東西出土以后,才開始受到空氣氧化和溫度變化的影響。有的現(xiàn)在出土了才開始開片,或是繼續(xù)開片,繼續(xù)釋放它所蓄積的應力。我們把這種開片叫做補開"現(xiàn)象。上百種各類出土狀況,以及胎釉自然老化特征,這些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香爐雕塑-室內熏香創(chuàng)意佛頭像倒流香陶瓷香爐擺件雕塑 香爐雕塑-室內熏香創(chuàng)意佛頭像倒流香陶瓷香爐擺件雕塑](/uploads/22041516/163603_90095.jpg)
每件古陶瓷的胎釉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老化、氧化,甚至還有土侵、水沁等等這些狀況。這是古陶瓷絕對應該有的,只是輕重程度不同。在研究古陶瓷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研究它的規(guī)律,甚至從它的制作工藝流程、使用的工具、材料、制作環(huán)境來分析。一些特殊的情況,要琢磨琢磨,想想它是怎樣產生的,最終把它還原到當時的情境中。古陶瓷鑒定離不開找科學根據(jù)。那么,科學根據(jù)是哪里來的呢?首先,材料學,我們要知道胎和釉都含有那些化學物質成分。還有,機械方面,當時用的什么樣的工具,不同的加工工序,哪個在先哪個在后。
![宋慈雕塑-景區(qū)擺放法醫(yī)鑒定學開創(chuàng)者宋慈大理石雕像 宋慈雕塑-景區(qū)擺放法醫(yī)鑒定學開創(chuàng)者宋慈大理石雕像](/uploads/22041616/163943_54151.jpg)
我看到過一個元代扁壺,一看是兩片中間用瓷泥接起來的。燒的時候中間部分可能要扁肚子,要變形。這個工匠聰明,壺肚子里面加了一條十字筋,這樣一加固就結實了,不容易變形。這就用到力學原理。這個胎,為什么老,為什么干?經過數(shù)百上千年,胎中很多物質成分散失掉了,所以顯得又老又干。往往有些白瓷底胎處發(fā)黃了,就是由于多年的侵蝕氧化以及二次氧化造成的。盡管這個老和干是個兩個簡單的字,但它們代表了古陶瓷經歷時間歷程的內涵。
![香爐雕塑-家用室內陶瓷浮雕孫悟空造型倒插流香 香爐雕塑-家用室內陶瓷浮雕孫悟空造型倒插流香](/uploads/2022-04/20220414104646_40440.jpg)
窯內氧化、還原氣氛的不同,什么時候用化妝土、什么時候沒有用,什么時候胎釉使用的是同樣的原材料,這些都要了解得很清楚。所以物理化學方面你要懂。只要產煤的地方,往往都有瓷土,有了瓷土就有了燒造條件,同一礦脈延伸下去,往往有多個窯系。另外必須要有河水,哪怕是小河,因為瓷器不適合陸路運輸,只能用水路。我們的江河湖泊,都是運輸瓷器的主要線路。
![香爐雕塑-家具室內擺放香薰陶瓷鏤空香爐雕塑 香爐雕塑-家具室內擺放香薰陶瓷鏤空香爐雕塑](/uploads/22041516/164124_92512.jpg)
所以,水文地質方面也要懂一些。這里面有很多很多問題,涉及不同學科知識,所以說古陶瓷鑒定是多學科交叉的。古陶瓷胎和釉的老化中的死氣泡代表了陶瓷有各種侵蝕的痕跡。比如一個金代耀州窯的玉壺春,干干凈凈的,但有一面在口沿上有一點點和肚子上一個長條的橢圓形,五顏六色,是受過土侵的痕跡,洗也洗不掉。
憑這兩點土侵,我們就能判定這是一件真東西。原因是,這件東西可能是在墓室或是其他什么情況下,它是側倒了放著的,周圍沒有土包它,就只有肚子和口沿的局部與土接觸,一千年了,接觸的地方發(fā)生了物理化學變化,形成五顏六色的蛤蜊光。這就是當時的存放環(huán)境造成的。器型和紋飾也鑒定五大要素中很重要的兩個。不同時代器形、紋飾風格不同。
唐代器形以肥胖為美,但早期的略有不同,早期瘦高一些但也較肥,到了中期呈矮胖,到了晚期又拔高了;宋代流行秀美、瘦消;元代,像玉壺春這些器形,他的腹部是下垂的,下邊尺寸就大一些;明代、清代都是圓腹了。紋飾也是代表一個時代的風格,包括刻花、印花、繪畫,紋飾內容的演變也是相互有關系。
比如,蓮瓣紋明代是門字型的,元代就不是,這些看得多了都有規(guī)律。只要是有底足的,都有他的時代風格,這一點對于鑒定舉足輕重。例如磁州窯中的一個玉壺春瓶,底足又寬又厚,胎子是灰白胎,還有化妝土殘留在上邊,甚至還有窯工在沾釉時留下的手指掐捏痕。
這種掐捏痕一看明顯就是當時耀州窯、定窯、磁州窯等的特點,這種手工工藝留下的痕跡是磨滅不了的。古瓷器上的掐捏痕都是無意中留下的,往往不規(guī)整,有時一個掐得很重,有時幾個重幾個輕,有時只有三個,有時五個,有時還有七八個,那是多次掐捏留下的。現(xiàn)代仿明清的瓷器,由于成批成規(guī)模地作假,所以偷工減料,貼印花的越來越多了。有的局部貼花再加手繪,結合起來。有的印出輪廓線,里面再填涂顏色。
這種情況特別多,特別瓷板畫,很多都是印出輪廓線再填色。真正手繪的,一定能看到筆道,看到筆法,不管是寫款還是繪畫。我們要看這些線條,是軟弱的,還是生硬的,還是流暢的,還是速度極快的。元青花鑒定,一個很重要的標準,就是極快的繪畫速度。我們看到很多元青花上都有竹子,竹桿一筆很快就拉出來了,竹葉也是幾筆很流暢,速度很快,而且分布很均勻。
光是這小筆的竹子,已經決定了這個繪畫的水平。仿的人他是臨摹的,筆頭沒有貫氣,沒有古代工匠那種胸有成竹的筆法,他是在繡花一樣地完成任務。所以,我們能看出繪畫功力、筆力以及速度上的差別。特別是元青花上的人物,由于工匠十分熟練,都是用筆尖掃出來的。一掃一個臉型輪廓出來了,一掃衣服出來了,再一掃飄逸的袖子出來了。我們沒看到過用中鋒去畫的,都是筆尖一掃,速度很快,帶有極強的藝術性,體現(xiàn)的是白描的功力。古代工匠,畫多長,用多大力,已經非常熟練,感覺到很隨意,但又準確。
現(xiàn)在也有畫得好的,畫得細的,但都是慢慢畫。你白描功力達不到,畫不出那個速度,那個藝術性。所以元青花里面有很多的優(yōu)秀作品,不是現(xiàn)在的畫家和工藝大師能夠達到的。從成型工藝看,有手工拉胚的、分段接胎的、模制的,還有注漿的。其實注漿工藝,在五代時期已經出現(xiàn)了,后來各個朝代也都在用,并不是說沒有,不一定說注漿的就是現(xiàn)代的。元青花里面很多又粗又笨的,有些也是注漿的。一定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從胎釉的選料,燒造工藝產生的變化等方面綜合判斷。
各個時代的工藝特征都要熟悉。我們知道,明代切削的圈足,不管是盤碗瓶罐壺,一定是先把足底平切,是平面的,然后再在圈足里外兩個面上倒角。那么元青花是怎樣倒角的呢?元青花大梅瓶、大罐,弄好以后圈足是拉手的。它倒這個角,不是在輪盤上用刀轉著削的,而是抱在懷里用刀旋削的,所以就出現(xiàn)不連續(xù)的幾個刀痕,而且剮得有深有淺。
就憑這一點,底足上的旋削痕,深深淺淺、坑坑洼洼,有火石紅滲出來,這可以判斷出這就是元青花的工藝。所以,就憑這些小的經驗和訣竅,一秒鐘就可以判斷。瓷器的顏色與所用的原材料、它的燒造工藝都有關系。顏色釉最輝煌的時期是雍正。雍正朝,唐英任督陶官時期,制作仿古瓷器,恢復了宋代以來的57種單色釉,另外還創(chuàng)燒了一些新品種。
所有古代陶瓷的釉色,唐英都仿出來了。當然,我們現(xiàn)在制作顏色釉,很容易了,電腦一分析,都能配出來。甚至樊家井都在賣配好的化學料,什么元代藍釉、明代紅釉,整包整包地賣。而我們古代的顏色釉,都是用天然材料。這種天然材料表現(xiàn)出的就與現(xiàn)代化學料截然不同。特別是琺瑯彩的彩料,在清代雍正時期,還有很大一部分是進口的,后期慢慢自己也配出來了。
那么這些彩料經過兩百多年,就發(fā)生了一些變化。這種老化,隨著一年四季溫度的變化,會產生開片,由于空氣接觸對他的侵蝕,表面會產生氧化。所以我們看琺瑯彩,一定要看料上有沒有開片,有深有淺的,尤其是綠彩上往往最為明顯。
這些開片有直的,也有斜的,斜的我們稱為"蒼蠅翅,泛出五顏六色的光澤。到代的琺瑯彩,這些開片和氧化的情況都存在,只不過有的輕,有的重。我們民國仿的琺瑯彩幾乎沒有這個情況,現(xiàn)在仿的也沒有這個情況。就是現(xiàn)在做舊做出來的開片,它是整個千篇一律都有的,他不可能光是綠彩有。粉彩上的彩料,雍正乾隆時期在白地子上畫的粉彩,用側光一照,就能看到在彩料周圍,有寬度不到1個毫米的一圈彩暈。這是什么原因呢?由于粉彩彩料中含有鉛,經過幾百年鉛析出在彩料邊緣又經過氧化,所以產生五顏六色的光。這種彩暈是兩百年以上才能夠形成的,這一發(fā)現(xiàn)也是看了成百上千件后總結出來的。
現(xiàn)在做舊,不外乎用酸堿,局部做舊太生硬了,所以基本都是整個做,而這種做出來的舊是不符合古陶瓷年代特征的。一件古瓷,全身上下所有地方全部都受土侵,那是不可能的。即便全身上下都被土包住,土顆粒間還有空隙。為什么發(fā)現(xiàn)有些土侵痕跡里面一些小的孔洞是干干凈凈的。受侵的地方像飯粘子一樣洗也洗不掉,而沒有受侵的地方干干凈凈的,所以就形成像地圖一樣,這就是自然老化。人為做的,整個器身全部都是舊的。
實際上,現(xiàn)在做舊的手段仍然很拙劣,很容易識別,沒有那么神秘。能夠把瓷器表面做舊做得生動的跟真的一樣,幾乎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