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李際同,男,內蒙古呼和浩特人,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研究生李樹榕,女,河北省東光人,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公共課教學部,教授摘要:吳祖光的雕塑藝術風格獨特,內含深刻,能夠引起一些欣賞者持久的思考,也使一些欣賞者產生迷茫。本文旨在通過對雕塑家吳祖光作品的解讀以及對其藝術歷程的回顧與總結,盡可能接近吳祖光雕塑藝術的本質。
初次接觸吳祖光1雕塑藝術的人都覺得,他的作品與自己有一種“距離感”,不知道這些大大小小的“木樁子”在“說”些什么?這是無論業內人士還是普通欣賞者都會產生的迷茫。也許正因為不解,你才有興趣繼續欣賞下去,也許正因為這種疑問的存在,才可能使你駐足,思考其作品的深意。記得赫伯特·里德2曾對藝術提出這樣一種標準:不管任何藝術作品,都必須能夠成為人們持久沉思的對象.否則便不成為藝術。
就這一點而言,吳祖光的雕塑是可以稱為“藝術”的。一件作品能夠引起欣賞者持久的沉思,自然蘊含哲學意味,同時導向對人的精神問題的關注,導向對人的生存的終極關懷。這所有的表達,最終都要經由“藝術語言”這一媒介來傳達,這就要求藝術家既要有高超的手工技藝,更要有深刻的思想靈魂。
當你再看或三看吳祖光雕塑藝術時,你會發現與他的作品自然而然地產生了一種“陌生的親切感”。說“陌生”是指其作品中無論浮雕還是圓雕所用的“代言”造型,都是赤裸的中國人——這種體型微微發胖、比例略帶畸形、相貌似有殘缺并且全身一絲不掛的赤裸男女以不同年齡、性別、姿態與表情被組合在他的木雕作品中,這已形成他雕塑極具個性的語言。
吳祖光這種極具個性的雕塑語言使其作品與欣賞者之間產生“間離性”,這種“間離性”的存在是其作品看上去“陌生”的根本原因,其一,由于吳祖光的雕塑作品中蘊含信息的“濃縮性”,使欣賞者不能一下對作品心領神會,造成理解的相對“真空”;其二,由于吳祖光雕塑作品的“意象”性——介乎具象與抽象之間,由于抽象因素的存在,作品與欣賞者之間的“間離性”自然產生,由于“間離性”導致欣賞者對作品的“陌生”感也自然會產生。而“親切感”是指作品中的各色人物,經由雕塑家意象性的“程式化”處理后,仿佛被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可以使欣賞者自然聯想到身邊實實在在的人和事,會有“這個”真像誰,“那個”更像誰的會心體驗。
這種“親切感”還源于吳祖光木雕作品所散發出的“下里巴人”式的純樸。看過吳祖光木雕之后,深感其作品如泥土般古樸無華,就連所用材質,也是用其本色,而毫無其他裝飾。一件件作品,都似遠古或當代民間的圖騰柱,這一構成形式會把人拉向遠古,就其作品中具體的人物而言,造型特征明顯受到民間泥人、泥塑率真、純樸與漢代雕塑渾然天成造型理念的影響,這種樸拙的美散發出的藝術魅力,似乎與欣賞者有“天緣”般的親近感。然而,我們更多的體會卻是對雕塑家雕塑作品“親切”背后“陌生”的不解。
這種看似“親切”卻不為欣賞者理解的“陌生”,正是吳祖光雕塑的最大特點,這既體現了雕塑家作品的深刻性,更體現了雕塑家思想的深刻性。這一特質的的形成與雕塑家的人生經歷不無關系,吳祖光先生1957年生于北京,從小生性敏感并喜歡美術。1974年,考取了天津工藝美術學院后被天津市“泥人張”第四代傳人張銘先生選中,做了“泥人張”工作室的學員,三年學員期滿后,留任工作室做創作員。當他塑造的技巧逐漸掌握后,發現自己在造型與內部思想表達上缺乏一個“契合點”,為了突破這種窘境,他下了“海”,1994年恢復雕塑創作,時至今日“刀”耕不綴,作品洋洋,當以百計。
縱觀吳祖光的雕塑創作經歷,以2003年出版的《吳祖光雕塑藝術》一書為界,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1994年至2003年;第二階段,2004年之后。這兩個階段,雕塑家在其作品的風貌上“變法”是一脈相承的,而其作品在內涵上,前后兩個階段則大相徑庭。由于雕塑家的勤奮努力與藝術天資,其雕塑作品似乎“與生俱來”顯得那么“成熟”,這也使得雕塑家吳祖光在藝術歷程中早早超越了藝術本體語言的束縛,為成為一個“哲學家”式的藝術家在自覺地努力著。第一階段,1994年至2003年,這期間吳祖光一直在用雕塑創作來表達自己對“人”的深刻思考——人為何而活著?
生命的價值又是什么?這些拷問不僅困擾著雕塑家本人,而且對這些問題的追問也激起了雕塑家巨大的創作熱情,雕塑家用近40件木雕作品去詮釋這些有意義但比較“沉重”的主題,“往事如煙”、“無盡煩惱”、“大海航行”,“思想者”可見一斑。這是作者心靈深處痛苦、迷茫、抗爭與妥協的表達,同時也體現出雕塑家對市井眾生面對生存壓力及生命易逝的同情與關懷。
更可貴的是雕塑家硬木作為載體,在混沌的世界中,在麻木的人群中,提出問題,警醒世人。這個階段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讓自己喜歡的節節木料,通過塑造獲得“生命”并通過“生命”不同狀態的“情景再現”對“人”所面臨的問題進行終極性思考。如果說第一階段,雕塑家是在用其作品提出問題,思考問題,主要是對“人”的個體給予關注的話,那么第二階段,雕塑家則是由對個體“人”的關注擴大為對整個人類關注的過程中,為第一階段的問題尋求答案或者至少拿出答案提供可能。
第二階段,2004年至今。這是雕塑家逐漸體悟到“生命”真諦的開始,也是回答“第一階段”疑問的嘗試。記得國學大師王國維3在《人間詞話》4中有言: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為突破自己在造型與思想表達上缺乏“契合點”的困惑,而“下海”繼續藝術探索,可謂第一種。
待閱盡人世滄桑之后,恢復雕塑創作,遠離鬧市,遷居鄉野,十年閉門,成績斐然,此謂第二種。2004年之后,其作品直接指向“生命”的真諦,可視為雕塑家藝術與美學境界的第三種發端。這個階段,吳祖光的木雕作品更加日常化、生活化,世俗化,在表達方式上還略帶幾分輕松與幽默,看似減少了以往作品命題中加載的沉重感,但其對生命的終極性思考卻絲毫沒有減弱。他把這種思考逐漸清晰地“濃縮”在自己的作品里——運用人物與居室衛生間場景組合或運用人物與公廁場景組合來形成作品,表述思想。
這又令人費解了,這般難登大雅之堂的飲食男女生活空間與“生命”的真諦又有何干?對于這樣“奇特”創意的內涵,吳祖光是這樣解釋的:“自從人類進入工業時代便打破了人類與自然的正常關系。孔老夫子用來形容生命流逝的“水”被裝進了自來水管而流人千家萬戶。莊周所說的存在于屎尿中的“道”似乎離人們越來越遠,人們關心的只是眼前的利益,是對物質無休止的追求。整個社會就象一部高速運轉的機器,隨之而來的是人們精神的物化和異化,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冷漠與疏離,一切都以利益和金錢加以衡量。
人們迷失在對物質追求的旋渦中不能自拔,精神上則倍感孤獨與無助,人被折磨得疲憊不堪。在這種被扭曲的生活狀況中,人們往往會感覺到只有在如廁時我們的身心才得以片刻的寧靜,這時的人就如脫離了戰場的斗士得以稍事喘息,可以整理和舔拭自己的傷口,短暫的回歸自我,并對生命進行冷靜的思考…
正是因為人們在如廁時的片刻,得以回歸自我,從而進行自我反省與精神的梳理和調整,才使得如廁的片刻時光顯得彌足珍貴,在“物”的包圍中人們特別需要精神的呵護!這時的廁所相對于外部激烈競爭的世界就如一座寧靜的港灣或波濤中的一葉小舟;一但人們跨出衛生間之門,便如重新被拋入苦海之中,上下沉浮,不能自已…”。原來,這是雕塑家在通過這些生活“瑣景”以俗問“道”5呢!由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它的新作“上水下水”與“人民公廁”了。
在上下水的循環中,在吐故納新的生理周期里,體現著身體的自凈康健,生命的綿延更替。更主要的是人們可以在這個相對私密的“公共空間”里,暫時擺脫物欲洪流中的掙扎與人在“江湖”的身不由己,而能心平氣和、靜思竭慮,反躬自省。這種“凈”與“靜”的雙重結合,人才可以身心健康,只有組成人類的個體身心健康了,人類才可以綿延不絕。而雕塑家正是通過這種“大俗”之作,直逼人類生生不息的真諦!讓人們領悟“凈”與“靜”的現實含義——向自然與社會索取要有度,貪婪是自取滅亡的歧途。
這是雕塑家吳祖光在上下求索,功到自然成之后的心靈頓悟。這既是雕塑家雕塑作品的“生命”之花,也是雕塑家心靈深處綻放的思想之花,更是人類對待生存與生命的智慧之花。我想,吳祖光雕塑藝術的未來之花,將會開放得更加爭奇斗艷。那時吳祖光的雕塑作品又會呈現出什么面貌?我們期待著…1吳祖光,1957年生于北京,職業雕塑家。
2003年、2004年分別在天津、北京舉辦個人雕塑展。2005年8月參加“黃天厚土雕塑大展”并獲優秀作品獎,2006年4月參加依頓畫廊“發現.未名人”展,2006年6月在秦昊畫廊舉辦吳祖光專題雕塑展2006年11月參加“匠心獨運雕塑大展”并獲銀獎,2007年4月參加“和而不同”——中國當代雕塑提名展,2007年5月9日至19日,參加了“文脈當代·中國版本2007瑞信北京大型綜合藝術展——北京邀請展”。
2赫伯特·里德,英國詩人、藝術批評家和美學家,英國美學學會主席。1933-1939年曾擔任英國知名的藝術評論雜志《伯靈頓雜志》的編輯。里德一生著述頗豐,共有60余部作品問世,主要作品有:詩集SongsofChaos、NakedWarriors,藝術論著《藝術的真諦》TheMeaningofArt、ArtNow、TheInnocentEye、ArtandIndustry、ArtandSociety、EducationThroughArt等。3王國維,字伯隅、靜安,號觀堂、永觀,浙江海寧人,生于清光緒三年1877年,卒于1927年,享年51歲。
近代中國著名學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學家,詩人,文藝理論學,哲學家,國學大師。其生平著作甚多,身后遺著收為全集者有《王忠愨公遺書》,《王靜安先生遺書》,《王觀堂先生全集》等數種。4《人間詞話》是王國維關于文學批評的著述中最為人所重視的一部作品,是接受了西洋美學思想之洗禮后,以嶄新的眼光對中國舊文學所作的評論。5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范疇。
道的原始涵義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漸發展為道理,用以表達事物的規律性用以說明世界的本原、本體、規律或原理。在不同的哲學體系中,有不同的涵義。[1]吳祖光.吳祖光雕塑藝術.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版[2]吳祖光.吳祖光雕塑藝術.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1[3]吳祖光.吳祖光雕塑藝術.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7[4]吳祖光.吳祖光雕塑藝術.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26—27[5]吳祖光.吳祖光雕塑藝術.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封面[7]吳祖光.迷失的羔羊——在物欲的驅使下人類的精神難有片刻的寧靜.北京:中國雕塑網,祖光的雕塑家園,2007[8][9]吳祖光.作品.北京:中國雕塑網,祖光的雕塑家園,2007Let’sWitheredTreesHaveLife,Let’sLifeComeintoFlowersAnnotationtheSculptureArtWorksofWuZuGuang’sAbstract:TheSculptureArtWorksofWuZuGuanghavedistinctivestyleandprofoundcontents,whichmadesomespectatorsthinkingforalongtime,meanwhile,someofthemconfused.ThisarticleannotatedtheSculptureArtWorksofWuZuGuangandreviewedandsummarizedhisartisticpath,whichaimedtoaccesstotheessenceofWuZuGuang’sSculptureArtasfaraspossible.KeyWords:WuZuGuang;
Sculpture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