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一直是現代學術界所倡導的。那么在我國五千年古老而燦爛的文明中,如何去尋找有益于現代藝術的因素。我認為這是因人而異的。但是對于中國現代陶藝來說,西方藝術尤其是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的西方后現代藝術卻一直占據著主流地位。這種現象是值得我們去反思的。在世界現代藝術的舞臺上,一些藝術家已經開始大打中國牌,并受到的世界的關注。比如像蔡國強、徐冰、張藝謀等藝術家。
雖然他們的成功也曾引起了不少的爭議,但是我認為在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方面,他們的努力是應該得到肯定的。并且通過他們的成功再次印證了一句話“越是民族的,就越具有世界性”。東方和西方本來就是兩種不同的文化體系,除此以外,非洲,南美洲,大洋洲…
許多不同的文化都應該表現出自己不同的風格特色。書畫藝術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的重要的表現媒介。通過書法和國畫,我們可以了解到幾乎所有東方審美思想的精髓。書法同中國畫一樣,它們都是線條的藝術,而正是這種充滿東方神韻的線條使它們的關系密不可分,古人就稱之為“書畫同源”.當然“書畫同源”不僅指的是書法和繪畫的緊密關系,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它們都體現了東方審美對“線”的理解。中國傳統的雕塑,都是以當時著名畫家的白描圖稿為藍本,我們可以通過研究這些古代雕塑,來體驗當時古代匠人對線和體積的處理,以及他們是怎么處理平面和立體的關系。
并通過這些線來欣賞和學習這種充滿東方神韻的線條。也可以通過對書法和國畫的學習,來加深對東方審美的理解。所以說,這一古老的書畫藝術是現代雕塑陶藝不可或缺的資源。中國傳統雕塑的歷史非常悠久,但是,卻一直處于不被重視的地位,史書上有記載的著名雕塑家寥寥無幾。文人士大夫的書畫一直被認為是陽春白雪的高雅藝術,而古代大多數的雕塑家卻被視為匠人。
在上個世紀西方寫實雕塑的引入,才使得中國雕塑藝術才真正的發展和被社會認可。但是我認為東方和西方在文化和審美方面,可以說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體系,西方藝術和東方藝術是在完全不一樣的審美思想下產生的。西方是以寫實的手法再現生活,東方美學而是一直在追求一種似與不似之間的審美。西方藝術往往是利用光影效果來表象物體的形象、體積和質感,而東方藝術是利用“骨法用筆”的線條來表現物體的形象和輪廓。
最后西方藝術發展成為了一種表現體積和空間的藝術,而東方藝術發展成為了一種平面的、裝飾性的藝術。西方藝術是面的表現,而東方藝術是線的表現.西方美術以理性的思想為主,而東方是感性多于理性。所以,我們不能輕視和否認我們自己的傳統。對于中國傳統雕塑,我認為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時期來研究。它們的分期應以佛教的傳入為界線。
大約在兩漢之際,即公元1世紀前后,印度佛教開始通過西域,逐漸傳到我國內地。佛教引入之前,我們可以從秦兵馬俑、漢畫像石、霍去病墓雕塑、及隨葬的小型陶俑等。看到真正中國本土的傳統審美。佛教引入之后,我們可以從云岡石窟、龍門石窟、鞏縣石窟,以及敦煌莫高窟等佛教造像中看到,從早期以犍陀羅藝術為代表的云岡石窟。逐漸被中國本土文化所同化,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佛教造像,以龍門和鞏縣石窟為代表。
我認為重點應放在秦,漢,唐時期。這段時期也是中國傳統雕塑的巔峰時期。比如,我們在欣賞秦兵馬俑的馬頭時,除了高超的寫實技巧可以和巴特農神廟的菲迪亞斯的馬頭相媲美以外,更多的是贊嘆古人可以把寫實和東方的審美巧妙的融合得恰到好處。使觀者目光留戀于這尋味不盡的韻味之中。坐落于長安以西的漢代霍去病墓的石刻藝術更是把這“似與不似之間的”東方審美發揮到了極致。
在自然的巨石上稍加人為的雕琢,一個個生動有趣的動物便躍然于眼前,給人以大氣磅礴之感。唐代的龍門石窟是以逐漸被中國本土文化所同化了的佛教造像藝術的代表,唐代,佛教在中國達到了空前的普及,佛已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佛教形象也因此被普遍地世俗化,神性的削弱和人性的增長使得唐代佛的形象更富親切感。同時,構圖上的創新,更加富于立體感的藝術手法都使唐代作品在寫實風格上達到了新的高度。這些,在唐代龍門石窟的造像和浮雕上都有所體現。
中國傳統雕塑,可以說是我們精神思維的根源,也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認為西方是最先進的、東方傳統已經過時等思想是我們應該極力反對的。但是,對于如何利用這一寶貴遺產將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的課題。傳統陶瓷雕塑是中國陶瓷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陶瓷雕塑一直保持生動,直視的特點,貫穿於藝術發展歷史長河的始終。中國傳統陶瓷雕塑,既有石雕。泥塑的風格特點。又有於材料和燒成工藝形成的獨特構圖形式。雖然受到材料和燒成工藝的制約,但其表現形式和手法還是多樣的。
漢代陶俑造型優美,姿態生動傳神,是中國歷代墓俑藝術中價值最高的作品。其以寫意為主最求內在氣韻之美的審美傾向還對中國傳統的繪畫和雕塑藝術產生了重大影響,即自漢以后藝術已不再是對自然物純客觀的描述,而逐漸成為人們理想與性情的寄托物。傳統陶瓷雕塑因制作要考慮到燒成問題,以及,豐富釉彩的裝飾問題。所以,形成一種相對獨立的造型藝術。還有一點,因為傳統陶瓷雕塑長久以來多以工藝性和民間性為表現,所以,很長時間不被世人所重視。
自從上個世紀上葉,一批藝術大師的參與,現代陶藝才就此興起。這些大師比如:羅丹、德加、高更、米羅、畢加索等。當然畢加索對現代陶藝的貢獻是最大的,他的陶藝作品是傳統制陶工藝與雕塑、彩繪相結合的產物。在1948年,畢加索就曾在巴黎舉辦過有500余件現代陶藝作品的展覽。這些大師的作品絕妙地把握了陶瓷的材料特性和工藝特點,并對其進行了淋漓盡致的發揮,從而在泥性的肌理中自然而然地貫注了自身的藝術理念和追求。
這對當時及后來的陶藝創作從手法和藝術的觀念上都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對于我們來說,中國傳統陶瓷雕塑依然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資源,對于它們,我們還要繼續深努力發掘它們歷史的延續性,并繼續深挖其繼續發展的可能性。傳統文化雖然誘人,但是我們當然也不能抱著不放,一句老話“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中國一批現代雕塑陶藝家們正在不懈的探索著現代雕塑陶藝發展的新道路,這樣的藝術家有周國禎、姚永康、呂品昌、孫家缽、羅小平、劉建華等。
我們是站在中國傳統文化這個“巨人的肩膀上”,所以我相信,中國現代雕塑陶藝發展的潛力將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