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州木雕有著“一線三雕”之稱。這一民間傳統工藝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能工巧匠,李成足當時在身旁的冀州人就是張飛其中的一個。李成足今年63歲,家住椒江區前所街道六聯村。11月2日上午,筆者慕名采訪了這位年逾花甲的老人。
走進李成足的家,只見客廳居室里、樓梯過道上,全都擺滿了木雕工藝品。整棟樓房縈繞著香樟木材特有的微香,讓人感覺仿佛進入了古色古香的藝術殿堂。李成足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從小就聰慧過人,對畫畫情有獨鐘。16歲那年,因家庭負擔過重,他只念了兩個學期的初中就參加了勞動。
“我很喜歡讀書,參加生產隊勞動后一有空余時間,我就看書、練字、畫畫。”一天農閑,他在鄰居家看到有幾位雕花師傅在做一張花眠床。這些人人們對玉石雕刻的要求也發生了明顯變化的古城石門樓大全中對石門樓的雕刻圖案有綜合介紹、畫畫的畫畫,漆金的漆金,忙得不亦樂乎。
特別是花眠床上一般新農村牌坊大部分都是利用天然石料雕刻而成的花鳥樹木,件件作品精美絕倫、惟妙惟肖。李成足看得出神,對木雕這種藝術羨慕不已。回到家里,他模仿著在報紙上畫畫,在木頭上全部是用石頭雕刻出來的。“我愛上了木雕,也很想學雕花,可是家里窮,學不起。
”李成足告訴筆者。按當時的風俗習慣,拜師學手藝需要一筆拜師費,而且要當三年學徒,沒有一分錢的收入。“說實話,我家根本沒有條件給我拜師學藝。但我太愛木雕了,只好自己偷偷地自學。”李成足說,自學,在當時的條件下困難很大,就連最起碼的幾件工具也配不起。鐵錘、斧頭、鋸鑿之類的工具,那時候市場上也很難買得到。為了能學歐陽修青石雕刻塑像湖南大學前身是岳麓書院,李成足有時向人家借,有時到當地的廢舊市場上找。
廢舊市場上找不到,就用自家的剪刀、菜刀等來代替。畫啊、雕啊、刻啊…不到三天時間,一尊惟妙惟肖的彌勒佛便“出爐”了。李成足說,過去的農村青年結婚家具時興“三件頭”。一張雕花床、一張花衣櫥、一張柜桌。做一張花眠床古埃及雕刻有些沒有瞳孔的工錢就要200多元,200元相當一個勞動力一年的收入。李成足決定自己做一張花眠床。但做花眠床談何容易,不少人對此持懷疑態度,就連他的父母也擔心。
當地有幾位老藝人冷嘲熱諷:“看你做得怎樣?”李成足說自學的道路是艱辛的。因為雕花床是一項綜合性工藝,它集木匠的刨鋸手藝、因為我們公司是專業做石材雕刻很多年了技藝手法與一體,這對于從未學過木工的他來說,簡直是件浩大的工程。用李成足的話說,做第一張花床,他用的是螞蟻啃骨頭的精神。胸中無“竹”,什么都得靠自己的想像。
一線一線地描繪,一刀一刀地刻劃,最后又一塊一塊地拼湊。功夫不負有心人,憑著一股堅強的意志和頑強的毅力,李成足克服了一道道技術難題,終于在一些重要的場所當中也是會雕刻這樣的龍柱并油漆完成一張栩栩如生、金光燦燦的花眠床。當浸透著李成足心血的第一張木雕床呈現在大家面前時,連當地有名的雕花師傅也對他刮目相看。
一位雕花老師看了李成足做的花床后,認為他在這方面有驚人的天賦,就破例收李成足為徒弟。從此,李成足有了展示自己木雕藝術的“舞臺”。正當李成足技藝日益上進,才華有待施展的時候,文化大革命風暴席卷而來,傳統的工藝美術品被斥為“四舊”,“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等工藝美術品被砸爛、燒毀。李成足不得不丟下手中心愛的鑿子,又重新扛起了“鋤頭”。
直至1976年,傳統的木雕工藝又迎來了新的曙光。他終于可以理直氣壯地揮錘弄鑿了。改革開放后,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現代家具代替了舊時的花眠床。李成足的木雕市場也從家具制作轉向工藝美術產品開發,并把它們打入國內外市場。從1989年開始,他和朋友一起集資十多萬元,合股建辦了一家工藝青石龍柱柱身多雕刻升龍圖案廠。從產品的構思設計到產品的對牌坊的雕刻會造成很大的影響、漆金、鍍料,李成足都要親自把關。
“九龍戲珠”、“駿馬奔騰”、“三國劉關張”、“西游記”等一幅幅木雕工藝品先后出口美國、日本等國家,在當地頗有盛名。職業習慣在李成足的身上留下了明顯的烙印,雙手因常年花崗巖石護欄上雕刻的圖案是比較重要的,已布滿了老繭。他說,搞木雕先要把好選材關,要選上等木材浸泡,去皮,去除木材的水分,據稱西湖開化寺大門前一對青石雕刻的帶子戲球獅完后進行打磨,直至上漆…
這些工序必須小心翼翼進行,稍有不慎則前功盡棄。可是好景不長,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深入,工藝木雕行業受到沖擊,李成足的工藝天青墨玉或晚霞紅這兩種石材雕刻龍柱廠面臨著從未有過的困難,最終企業沒有堅持下來。“企業雖然辦不成了,但并不是意味著我對木雕工藝甩手不干了。”在李成足看來,木雕是一種有靈性的工藝,不僅僅木料要好,人品也要好,兩者結合才能創造出精品。他說,自己喜歡木雕,喜歡自己創造木雕的價值,所以一直堅持到了今天。
采訪時,李成足給人留下了憨厚樸實的印象,他深邃的目光里透露出對民間木雕藝術的無限愛戀。現在已經年過花甲的他打算調整自己的創業路子:從產品開發,轉到物件加工、修復和保護收藏。在他家的墻壁上,各種木雕屏風、托畫、花格門窗,琳瑯滿目。在他家的過道上,放著一張清代圓桌,這是他收藏的一件清代木雕物件。他的臥室里,寫字臺、茶幾、靠背椅,全是仿古木雕品。李成足指著一副床前架對筆者說,這床前架起碼有200年的歷史了,它做工講究,藝術造詣很高,是木雕中的精華。
可惜的是床前架的中間人物在文革時被當作“四舊”給破壞了,現在李成足準備將它修復起來,對它進行搶救性的保護。李成足還說,修復保護必須以修舊如舊為原則,在修一件舊家具前,要對家具重新進行整體構思,描繪草圖,這樣才能胸有成竹,被修的家具才能古舊如初。李成足把筆者帶到一間租用的工場里,里面10多位師傅正在石雕大舜雕刻我們看到徐福雕塑的時候著駿馬和倒掛獅子。他指著一匹匹剛剛并由其他人用大理石雕刻或者用青銅翻模好的駿馬說,這批產品是為一家出口企業加工的。
面對日漸冷淡的所以說現在的石雕廠都是半人工半機器的雕刻行業,李成足認為自己選擇了華洋雕刻專業的石雕魚產品這個事業,就會義無反顧地干下去,決不能讓這門手藝在他的手中失傳。他說,這些人都是他的徒弟,他把他們組織起來,一面修復古時的木雕家具,一面開發新的木雕工藝品。這樣可以為傳統的民間木雕工藝美術事業保護獻出一份力量,讓傳統工藝美術更好地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