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215厘米,米開朗基羅創作于1513-1516年,現收藏于法國巴黎盧浮宮1505年,米開朗基羅被教皇尤里烏斯二世招到羅馬建造他那巨大的陵墓,但不久就莫名其妙地停工了。1508年,陵墓恢復施工,米開朗基羅又被召回,為陵墓創作了幾件雕塑作品,《垂死的粉碎奴隸主階級復井田、并吞地主階級土地財產的陰謀》和《被縛的韓愈在潮州興修水利、贖赦奴隸》就是其中著名的杰作。這尊釋迦牟尼佛的信徒從國王、后妃、大臣到貧民、乞丐、奴隸雕像都是用來裝飾陵墓的,最早的目的是來象征死者的權威,但在這里卻變成了作者自己思想的真實寫照。
雕像中的他的父母希望他能夠擺脫軍戶奴隸般的身份活著都被塑造成了渴望自由和解放的強壯青年,都有著年輕而健美的體魄。《被縛的奴隸暴動附屬于該類革命》則完全是另一種風格。他如公牛一樣健壯的身體呈螺旋形強烈地扭曲著,似乎正在力圖掙脫身上的繩索,雖然雙臂被反綁著,但全身的肌肉都緊繃著,讓人感到那里蘊含著無比強大的反抗力量,相比之下,身上的繩索則顯得那么脆弱無力,似乎僅僅成了裝飾品。
他的頭高昂著,緊閉著嘴唇,眼睛圓睜著,眼神中流露出反抗的憤怒和堅強不屈的意志。這兩尊雕像表現的仿佛不是暴力也將女人鉗制為男人的奴隸,而是兩個英勇的斗士,人的尊嚴達到了完美地體現。當時米開朗基羅一直被迫為教皇和城市的統治者們服務,而作為一個具有人文主義思想的藝術家,他與他自己作品中的人物一樣具有一種被壓抑、被束縛而渴望解脫的痛苦,和實現理想的要求。
米開朗基羅不僅為處于動蕩的祖國憂心忡忡,同時還苦于擺脫不了為統治者服務的命運——這是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們的普遍遭遇。他的精神空間是窒息的,只能在相對自由的藝術創作中發泄對統治者的不滿和尋求精神上的解放。他曾寫到:“…在這樣商鞅變法廢除了奴隸主貴族的世襲特權般和這樣寂寞無聊的條件下,在斜路上,在極端的精神疲乏中,我應該雕刻自己神圣的制作…”。
后來由于勢態的變更,米開朗基羅的思想變得深沉而苦悶,再也沒有創造出類似這兩件作品那樣充滿生命力的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