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時候宅得很,天生的懶,經常甘愿犧牲出去耍的時間躺在床上捧一盆吃的看書,老媽當年還在出版社工作,家里書籍繁多,看完了所有兒童圖書,出于無聊,我就把陽春白雪、三言二拍、中國通史、詩詞鑒賞等等都讀了一遍,有些懂了,有些看不懂,但卻帶我走入中國數千年積淀的傳統文化大門并從此沉迷其中。99年考入美院附中,來到當時位處中國美術館對面的學校學習生活,每天五點鐘下課以后,站在教室后面的窗邊,透過爬山虎厚厚的葉子望著夕陽映紅的美術館屋檐上層層的琉璃瓦常有如墜夢中之感。
那時正趕上附中某些變故,我又早早得了藍顏知己,幾位老師閑來無事時常盯著我們,我們既是迫于無奈,也是興趣所在,便每日課余蹬著單車跑遍了老北京城,除了周末有整日空閑,其他日子都是黃昏后,兩個人,一輛車,迎著如血殘陽,游蕩在京城每一條街道。從那時起我不再宅,博物館、紫禁城、王府井、頤和園、恭王府、護國寺、香山、后海、景山、北海甚至每一條胡同,每一個花園都有過我們的身影。
一路上交換著學習的體會,憧憬著美麗的未來,有時學古人一般賦詞一首,穿梭在鋼筋水泥包圍下的古文明中,也讓中國文化不知不覺中一點一滴滲透在我們的血液里。其后十余年里,從在學校學習到畢業后獨立創作,我們走訪了不少地方,石窟里的造像、峭壁上的神佛、全榫卯的寺廟、青石瓦的古城,每一處人文景觀都是彼時文化藝術的縮影,都是華夏民族遺留的財富,使后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一代代的講述著真與美。記得登上麥積山乍見到東方微笑時,那種寧靜、無爭、包容、了然,讓我瞬間忘了山寨碰瓷等齷齪之事,只余下作為炎黃子孫滿滿的驕傲。
邊走邊看邊學,中國的傳統文化似乎已根深蒂固扎根在我的血脈里,雖然我不會撫琴,也不會下棋,但我始終認為自己是個古人:一個無才的古人,滿足于蒔花弄草,沉醉于試茶焚香,流連在游山玩水中悠然自樂,只盼在蕩舟聽雨中養成隨緣忘愁的心性,能在消寒避暑時不忘慰親為善,愿在訪古尋幽中有所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