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行駛在狹窄彎曲的盤山公路上,在持續地顛簸中仿佛將人帶回80余年前。云南省大理州永平縣北斗鎮至鐵絲窩這段仍保留原貌的滇緬公路上,99歲高齡的洪學欽曾再次來到這里,重走年輕時參與修筑的“抗戰生命線”。在“九·一八”事變90周年之際,作為滇緬公路修筑的親歷者,洪學欽老人向記者講述了那段飽含血淚的抗戰往事。
1931年,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爆發,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開端。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同年8月,日本海軍封鎖中國海岸,阻止抗戰援華物資進入中國,開辟新的對外通道成為當務之急。1937年12月,從中國昆明至緬甸臘戍的滇緬公路正式動工,中國境內長959.4公里,分為昆明到下關段與下關到畹町段。云南各級地方政府先后征調民工上百萬,在缺乏技術、機器的情況下開始修筑這項浩大工程。
1938年1月,時年僅14歲的洪學欽被派往修筑花橋至黑羊箐段滇緬公路,一同出發的還有來自各個村寨的民工,他們自負行裝工具、自備糧食前往,其中包括大量老人、婦女甚至年紀更小的兒童。廣告看裝修材料大全,了解各種裝修材料大全,裝修有保證!省錢更省心!滇西地區山高谷深,叢林密布,沿線民眾在崇山峻嶺間與時間賽跑,搶筑抗戰“生命線”。
“當時筑路工期催得緊,不僅白天一刻不停地修,晚上還要加夜班。”洪學欽老人回憶,修路條件非常艱苦,無論白天黑夜、刮風下雨都要開工,休息時就睡在用樹枝、茅草搭成的窩棚里,糧食不夠就挖野菜充饑。滇緬公路下關至畹町段須完成土方1989萬立方米,石方187萬立方米,采用傳統的泥土碎石彈石路面,因缺乏機械設備,全靠民工采集、鋪設、碾壓完成。
“像我一樣的小孩和老人、婦女一起用背簍從山上背來碎石,青壯年拖石碾壓路。”洪學欽老人回憶,“石碾非常重,大的要16個人拖,小的也要12個人拖。”巨型石碾全靠木架支撐、人力拖拽,壓路至高山陡坡時,常發生滾落事故,造成民工死傷。1938年8月31日,僅用時9個月,滇緬公路全線通車,沿線20余萬包括婦孺老幼在內的10多個民族民眾參與修筑,以犧牲3000余人的代價創造了世界筑路史上的奇跡。
1939年至1942年間,滇緬公路共搶運50多萬噸軍需物資和1萬5千多輛汽車,其中大部分是由南僑機工運送的。1939年,洪學欽被派往永平縣鐵絲窩路段維護塌方受損的滇緬公路。在這里,洪學欽看到南僑機工駕駛卡車經過,也看到試圖轟炸滇緬公路的日軍飛機。“日軍的飛機來了36架,每三架為一排,遮天蔽日。”提起這段往事,洪學欽仍心有余悸,“我們躲在樹林里不敢出來,生怕被日軍發現,后來聽說在滇緬公路上有很多司機在轟炸中身亡。
”據統計,3200多名南僑機工中超過1000名因轟炸、車禍、疾病犧牲于滇緬公路。1942年5月,日軍轟炸龍陵,滇西抗戰爆發,中國西南極邊由抗戰后方變為最前沿。曾為滇緬公路修筑立下血淚功勛的滇西人民又為抗戰提供數百萬公斤糧食,并在滇緬公路中斷后用人背馬馱運送至前線。洪學欽再次離家,和半失明的哥哥一道為抗戰前線送糧。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中國長達14年的抗日戰爭以勝利告終。又是一年“九·一八”,當硝煙消散、故友離去,99歲高齡的洪學欽常常坐在村口,向年輕人講述80多年前的往事。“這些故事,在和平年代也不應該被忘記。”洪學欽老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