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不僅維護著人類的生存與延續,它還成為了史前人類倍加敬畏的對象,人們對這一自然物種非常珍愛。我的雕塑以簡潔的裝飾造型,表達出魚的一種文化,上面刻有青銅紋樣,用傳統和現代相結合的造型,給人喜慶吉祥,并引起人們豐富的遐思與回味?!边@是雕塑家沈允慶為她參加“2002中國北京國際城市雕塑藝術展”的作品“魚”所作的說明。
這次參展的中外雕塑家有100多位,她是唯一的一位參加現場制作的中國女性。今年2月,沈允慶把她自己創作的12件作品設計傳到北京,有幸的是其中的4件被組委會選中,與100多位雕塑家的230件作品一起參加雕塑展的制作和展出。7月26日,隨著鑿巖機的轟鳴,沈允慶正式進場工作。迎接她的第一項工作就是“開荒”(粗加工,要把堅硬的花崗巖鑿出大致的形狀),每天包圍她的是機器的轟鳴和漫天的粉塵。今年的夏天出奇地熱,在戶外曬上一會兒,身上就覺得灼熱難忍,衣服一下就被汗水濕透。
七八天之后,“大魚”的外形出來了,要進入雕刻階段,這就意味著要按設計在“魚”的身上鑿一個50厘米見方,70厘米深的通孔??墒敲媲暗幕◢弾r,掄圓了錘子砸上去也只能看見一個白點,可見這條魚有多難“啃”。沈允慶先用切割機把巖石割出條條溝槽,再用鏨子將巖石一塊塊剔下來,槽越割越深,孔越鑿越大,幾天后她只能趴在石孔里工作了。高速旋轉的切割機噴出的石粉讓人睜不開眼睛。
因為地方狹小,錘子掄不開,幾次砸在手指上,指甲馬上變成了紫色,終于在石頭上啃出了一個大洞。9月5日這天,沈允慶很早就來到了抗日戰爭紀念雕塑園南門附近,提著水桶擦洗著那條凝聚著自己心血的“魚”,因為第二天這些雕塑就要和觀眾們見面了。她做過十幾條“魚”,鐵雕、石雕、木雕、鑄造各式的都有。
她說:“魚是吉祥的動物,人們看到它就會想起年年有余,吉祥如意,所以它能很好地體現我的藝術理念。我希望能用自己的雕塑語言把快樂、幸福帶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