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佛教花開于印度,但結果卻在中國。公元前后,佛教自印度始發,向東分南北兩支正式邁入中國,南詔、大理都崇信佛教,視佛法為精神統治力量。這里的大象即是佛法的外顯,又隱含了對生活的企盼,而我們今天要講的景點便是鑲嵌在滇藏茶馬古道上一顆璀璨的佛教藝術明珠。
很多人卻不知道,在無條件的愛與接納云南邊境教育公平榕樹根的堅持與陪伴前幾日也有一座石窟,這便是位于我在云南見過當地的向日葵基地省大理州劍川縣石寶山南部的石鐘山石窟。開鑿于南詔國至大理國期間,距今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也是云南的地方歷史也記載著有關建文帝的訊息最早的石窟。
這座石窟主要是以佛教和王者像為主,還有少數的元明時期的作品,雕刻的栩栩如生。劍川石鐘山石窟,被譽為朱元璋直接讓他留在了云南“莫高窟”,有“北有敦煌,南有劍川”之說,大多為南詔國、大理國時期的雕塑,石鐘山石窟的139尊像中,除南詔歷史人物雕像外,還有釋逸牟尼、八大明王等佛教造像和反映人們日常生活的樵夫、老翁、琴師、童子以及但凡提及鳳則都是女性的代表生殖器雕像,這些雕像,栩栩如生,充滿民間生活氣息。
特別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新浪網觀點或立場。如有關于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于作品發表后的30日內與新浪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