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寺位于忻州五臺山臺懷鎮(zhèn),俗名九龍崗。寺旁有眼泉水名曰龍泉,寺由此而得名。始建于宋代,民國初期重建,占地15950平方米,殿堂僧舍165間。現存影壁,臺級,牌坊和三座院落。龍泉寺山門外的漢白玉石牌坊,可謂我國漢白玉石雕建筑藝術珍寶。石牌坊高9米,寬14米。四柱三門,上蓋三個樓頭,分上下兩層,居中的樓頭既高且大,兩個耳樓頭下傍,四根方柱插入四方礅,每根方柱又有前后兩根圓柱斜頂,結構緊湊而穩(wěn)固。石牌樓形制剛健挺拔,通體精雕細刻,堪稱石雕建筑藝術珍寶。
![花崗巖三門石牌坊](http://home.diaosu8.com/upfiles/21050917/171401_73053.jpg)
中門的拱券上雕有二龍戲珠,兩條龍飛騰在團團白云之中,張著大嘴,睜著圓目,很有氣勢。龍頭、龍角、龍牙、龍舌、龍須、龍鱗、龍爪和云頭等,雕得恰到好年,富有質感,雕工紛繁而脈絡清晰。中門橫伏間的嵌板上題有“佛光普照”。凡登臨此處的游客,無不為這座雕刻精美的牌樓所吸引,拍照留念。
這座舉世罕見的藝術珍品前后整整花了10年時間,它的設計者和建造者就是石雕巨匠胡明珠。胡明珠,1895年生于山西省定襄縣宏道鎮(zhèn)賈莊村。胡明珠的父親是一位鄉(xiāng)村教師,在父親的教導下,胡明珠勤奮好學,尤其在書法繪畫方面顯示出良好天賦。12歲的胡明珠離開了家,跟隨峙縣溝北村劉元成學習石雕。胡明珠刻苦專研、善于觀察、敢于實踐,因而成了師傅最喜歡的徒弟。十年寒窗苦學,成為一名出色的石雕藝人,達到了能夠獨立設計、繪圖、組織施工的水平,遂出師帶徒,到五臺山各寺院做活。
1915年冬,五臺山龍泉寺決定建造一座石牌坊,為使石牌坊體現出我國的民族建筑風格和藝術水平,寺院采用投標方式在全國招賢。當時,年僅22歲的胡明珠聽到這個消息,準備承攬這一工程。1916年正月初六,胡明珠的行囊中裝著一百多幅牌坊結構部件圖和做出實樣的模型,直奔五臺山龍泉寺。
八月的一天,五臺山南山寺的全國各地的能工巧匠們匯集而來,拿出自己精心設計的圖紙和模型,爭攬工程施工權,都沒有得到寺廟認可。這時,胡明珠拿出自己雕鏤而成的石牌坊小樣,向眾人講述建造計劃。眾人看到的“牌坊”模型奇巧.構圖獨特,雕鏤精細,不得不為之折服。特別使他們嘆服的是,他的作品主題,緊密圍繞九龍岡地名;
以“九”和“龍”作為牌坊的構圖特點,真是匠心獨具,高人一籌。而且刀法變化多端而簡潔洗煉,雕像栩栩如生,具有“條條游龍八云煙,澗水松風似可聽”的情狀。在胡明珠的親自組織、指揮下,龍泉寺石牌坊工從1926年秋破土動工,山西、河北等地的百名石雕藝人和石匠共同雕建,歷時六年,終于在1931年秋天落成。這一不朽杰作為我國雕建藝術史譜寫嶄新的一頁,胡明珠這顆民間藝苑中的“明珠”與龍泉寺石牌坊同放異彩,萬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