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合璧是澳門最大的特點,苦難已過,面對今日的繁華時,人們仍然喜歡懷古,靜靜地品味那一種殘缺的美麗,靜靜的體驗內心的那份憧憬…來到澳門一定要來看看大三巴牌坊,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澳門大三巴牌坊。大三巴牌坊是最具代表性的澳門八景之一,位于炮臺山下,左臨澳門博物館和大炮臺名勝,為天主之母教堂即圣保祿教堂的前壁遺址,曾欲火重生建筑糅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東方建筑的風格而成,體現出東西文化藝術的交融,雕刻精細,非常壯觀。
大教堂由3~5層結構,成三角金字塔形,無論是牌坊的頂端,高聳的十字架還是銅鴿下面的母嬰圣雕像,被天使鮮花環繞的圣母雕像,都充滿著濃郁的宗教氛圍,給人以美的享受牌坊上各種雕像,栩栩如生,堪稱立體的圣經。大三巴牌坊是西方文明進入中國歷史的見證,1583年著名的傳教士利瑪竇在這里改繪世界地圖稱為萬國圖,加上中文標識送給中國地方政府,1569年大三巴附近建起了圣加扎西醫院。
西醫,西藥在這里開始流入華夏大地,葡萄牙醫生戈梅斯也從澳門將種牛痘引入中國,醫治當地的不治之癥天花。大三巴附近的盛寶路學院是東亞最早一所西式大學實施西方教育的同時,還在這里對即將進入東方傳教士進行東方文化的培訓,澳門回歸以后巍峨挺拔的大三巴坊的廣場,石坊上幾乎天天都有數以千計的澳門各界人士在這里集會高歌歷經400多年的滄桑大山巴,迎來了他輝煌的新生,見證,澳門曲曲折折的回歸歷史。高高直立的大三巴牌坊,猶如從戰場上走出的士兵,經歷一番槍林彈雨,因體力不支而顯出疲憊不堪站在臺階上,網仿佛天空都因為他而變得凝重,這座本事建筑于17世紀的教堂是經歷怎樣的大火和怎樣的不幸才變得今日的模樣,看那慘慘的前壁,那不甚清晰的圣經故事石碑看那圣人同向也許他們正在低聲的講述著,教堂曾經有過的輝煌歲月。
拾階而上,頓時覺得空氣變得莊嚴而肅穆,那個高大的牌坊將前程往事通通收納,當我們面對他的瞬間,他將在那些往事一一重塑殘損的痕跡,便是讓人們回憶。然而其中的寓意,每個人理解確實不盡相同,那些栩栩如生的雕像時隔今日依然能看出技藝的精湛,那高超的建筑和鑄造工藝或許因為排放的殘存才得以流芳百世。400多年前,葡萄牙人侵占了澳門,也把天主教帶到了澳門1562年葡萄牙歷經數年,在澳門建起了這座教堂,取名為圣保祿教堂,葡萄與當中的圣保祿發音接近粵語當中的三巴,所以也稱之為大三巴教堂,后來教堂兩次毀于火災,1602年圣保祿教堂再次重建,歷經35年于1637年,完工1835年,一場大火又將教堂燒毀,只剩夏耗資3萬輛白銀的錢幣,這就成了今天的大三巴牌坊。
2005年中國政府成功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大三巴牌坊成為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分大三巴牌坊,雖然已失去教堂的實際功能,他與澳門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這里不定期舉行各種文化活動。幾只和平鴿繞著牌坊上空盤旋而落閑適的步子,走在大三巴牌坊的腳下,也許這便是某種程度上的新生,就在一瞬間心弦被輕輕的撥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