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五大名窯宋官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包括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北宋官窯也稱汴京官窯。南宋官窯是宋是南遷以后在杭州設立的新窯。南宋官窯產品以洗、碗為多,一般無紋飾,多有開片,但與汝、哥紋片不同。此外還有坯薄釉厚的制品。定窯:繼邢窯之后的著名的白瓷窯場,宋時屬定州,故名定窯。
始于唐朝晚期,終燒于元。定窯在宋代主要燒制白瓷,也兼燒綠釉、黑釉、褐釉。首創覆燒法。定窯以豐富多彩的裝飾花紋取勝,工整素雅的印花定器,一向被視為陶瓷藝術中的珍品。汝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址在河南臨汝。臨汝在宋代屬汝州,故名汝窯。迄今尚未發現汝窯的確實窯址,只有瓷器傳世。
汝窯主要燒造宮廷用瓷,燒瓷時間短促,僅從北宋哲宗到徽宗的二十年間,所以是宋代名窯中傳世品最少的一個窯。鈞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址在河南省禹縣,古屬鈞州,故名鈞窯。創燒于北宋,盛于北宋晚期。鈞窯屬北方青瓷系統,其獨特之處是使用窯變色釉,燒出的釉色青中帶紅。
釉中有“蚯蚓走泥紋”的曲折線也是鈞釉的特征之一。盆、托及尊等宮廷使用器物底部均刻一個由一到十的數字。哥窯:宋代一大名窯。哥窯器物以紋片著名,紋片多為黑色,俗稱“金絲鐵線”。按顏色分有:鱔血、黑藍、淺黃魚子紋;按形狀分有;網形紋、梅花紋、細碎紋等。哥窯開片總的特點是:平整緊密,片紋裂開成上緊下寬狀;
黑色紋片中有時閃藍色。傳世哥窯器為數不少,但哥窯窯址迄今尚未發現,為我國陶瓷史上一大懸案。陶瓷種類:按照化學組成劃分有:①氧化物陶瓷:氧化鋁、氧化鋯、氧化鎂、氧化鈣、氧化鈹、氧化鋅、氧化釔、氧化鈦、氧化釷、氧化鈾等氧化物類釉。②氮化物陶瓷:氮化硅、氮化鋁、氮化硼、氮化鈾等。
③碳化物陶瓷:碳化硅、碳化硼、碳化鈾等。④硼化物陶瓷:硼化鋯、硼化鑭等。⑤硅化物陶瓷:硅化鉬等。⑥氟化物陶瓷:氟化鎂、氟化鈣、氟化鑭等。⑦硫化物陶瓷:硫化鋅、硫化鈰等。⑧砷化物陶瓷:⑨硒化物陶瓷:⑩碲化物陶瓷:除了主要由一種化合物構成的單相陶瓷外,還有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化合物構成的復合陶瓷。例如,由氧化鋁和氧化鎂結合而成的鎂鋁尖晶石陶瓷,由氮化硅和氧化鋁結合而成的氧氮化硅鋁陶瓷,由氧化鉻、氧化鑭和氧化鈣結合而成的鉻酸鑭鈣陶瓷,由氧化鋯、氧化鈦、氧化鉛、氧化鑭結合而成的鋯鈦酸鉛鑭(PLZT)陶瓷等等。
此外,有一大類在陶瓷中添加了金屬而生成的金屬陶瓷,例如氧化物基金屬陶瓷,碳化物基金屬陶瓷,硼化物基金屬陶瓷等,也是現代陶瓷中的重要品種上。近年來,為了改善陶瓷的脆性,在陶瓷基體中添加了金屬纖維和無機纖維,這樣構成的纖維補強陶瓷復合材料,是陶瓷家族中最年輕但卻是最有發展前途的一個分支。人們為了生產、研究和學習上的方便,有時不按化學組成,而根據陶瓷的性能,把它們分為高強度陶瓷,高溫陶瓷,高韌性陶瓷,鐵電陶瓷,壓電陶瓷,電解質陶瓷,半導體陶瓷,電介質陶瓷,光學陶瓷(即透明陶瓷),磁性瓷,耐酸陶瓷和生物陶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