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1992年,矗立于青年路北首環島中的城市雕塑《濰坊之春》。上世紀80年代,濰坊市在市建委城市規劃局組建“濰坊市城市雕塑辦公室”,辦公室主任由原在濰坊市工藝美術研究所工作的潘連三擔任。潘連三先生擔此重任,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其專業背景和美術成績。潘連三,濰縣潘家庵人。1957年,潘連三至濰坊二中就讀,因美術教育家張建時先生而得以與與美術結緣。1959年,潘連三考入浙江美術學院雕塑系,六年學制,1965年畢業分配回山東工作,最先在榮成縣石島鎮參加社教,后至掖縣雕刻廠工作,1972年調回濰坊市工藝美術研究所工作。
1979年,在山東省文化局和省文聯舉辦首次雕塑展,由潘連三等人參與設計創作、代表昌濰地區參展的9件雕塑作品和17件彩塑作品,以總數26件的體量,占全部照片參展作品的近十分之一。△1984年,潘連三先生作品入選《山東省首屆城市雕塑設計方案展覽》證書。轉入市城市雕塑辦公室工作之后,潘連三主持本市城市雕塑的設計和創作,會同陳修林、郭心聰等人,開展了大量的設計工作。根據一份題為《濰坊市首屆城市雕塑展覽目錄》的手稿,這一時期至少提出了16座城市雕塑設計方案,其中即包含這座承載著濰坊市民集體記憶的《少女與鴿子》。
令人訝異的是,據這份資料顯示,青年路路口的城雕原始方案并非《少女與鴿子》,而是《朝暉》。而在另一份《濰坊市城市雕塑規劃重點及構思設計概況》中,對青年路路口的城雕《朝暉》進行了設計闡述:“雕塑由三個青年組成,一男二女,他們邁著驕健的步伐走向前方,走向未來。
他們的體質是健康的,氣質是充實的,精神是飽滿的。他們有著共同的目標,又有各自的理想和性格。”"他們象征著我們的祖國,也是我們的未來,結合青年路,塑造青年一代新人。”由此可知,最初的青年路北首城雕并非后來的“灰姑娘”,而是這座《春暉》。而且,這座由“一男二女”組成的,切合青年路之“青年”主題的城雕,其實已經從設計環節進入到了施工制作環節。
△《朝暉》雕塑。△《朝暉》雕塑。青年路北首《朝暉》方案被調整更換的細節,已無從知曉。但我們現在可以知道的是,被青年路北首棄用的《朝暉》,后移步昌邑體育場,成為展示昌邑縣青年風采的主題雕塑。△《朝暉》方案最終應用于昌邑體育場,成為展示昌邑青年風采的主題雕塑。而同時期另一座城市雕塑《少女與鴿子》亦開始了其設計之路。為了在設計中體現出山東姑娘的特質,潘連三等人專門去沂蒙山區寫真,仔細斟酌山東少女的臉型特點。
進入到具體設計環節,潘連三創作團隊亦邀請本埠少女擔任業余模特,呈現雕塑人物動作及體態。△潘連三先生團隊創作《少女與鴿子》。△1985年秋,潘連三先生團隊創作《少女與鴿子》開始矗立于青年路北首的街心環島。《少女與鴿子》,是濰坊市城市雕塑辦公室成立之后的第一個得以公開展示的戶外作品,也是潘連三先生參與主創的重量級作品。
即使按照現在的藝術標準去衡量,這件作品仍屬上乘佳作。比之于當今那些批量化、模具化生產的所謂雕塑,當時的創作是嚴肅而認真的。雕塑設計前廣泛采風,并請來原型模特作為參照;施工團隊在鑄造時精益求精,力求細節完美。考慮到成本,選用了鋁合金材質,而非價格更高的不銹鋼,也正是因為鋁合金材質的氧化,才意料之外的讓這個作品得到了一個更具美好想象的芳名:“灰姑娘”。
從審美角度去考量,當年這件作品中展示出來的少女,跟80年代的審美方向保持了高度的統一:一種健康的美,樸素的美,天然的美。當然,在網紅審美泛濫的當下,回望這座40年前的雕塑作品,會認為雕塑里的少女未免健碩了一點,不夠苗條,不夠嫵媚,臉型也不夠削瘦,缺少時下大行其道的整容美,但這并不妨礙其在80年代乃至90年代的美麗。況且,從80年代走過來的諸位,在回味這一公共雕塑的時候,更多的是回味自己的青春,回味那些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因為她跟我們的青春一樣,已經不可逆轉地逝去了。
無論我們怎么贊美她都不為過,因為,我們贊美的不僅僅是一組雕塑,而是贊美每個人自己的青春。至今我們無法相信,“灰姑娘”矗立于青年路北首僅僅七年時間。1985年建成,至1992年因勝利大街改造而被移至市人民公園,確實僅僅7個年頭。但在我們的腦海里,她簡直就是一個永恒的存在。再后來,市人民公園改造之后,“灰姑娘”不知所終。
我們寧愿相信,她已經被某位深愛“她”的藏家妥善保管了起來,而不敢揣測那種美好已經被毀掉的幻滅。有一句常理時常被提起:“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當年這座變得“灰溜溜”的雕塑立在那里的時候,社會大眾并沒有足夠珍惜,不過當她為一座熟視無睹的標志性建筑罷了,更有甚者,曾用一些不怎么文明雅致的語言描述過她。
然而,當她真的不在了,我們才發現,她已經跟自己的青春結合成了一種鏈接,就那么揮之不去的深深的刻在了記憶里。而這,也正是回憶的珍貴和價值所在。△1985年至1992年,《少女與鴿子》矗立于青年路北首的街心環島。△1992年,《少女與鴿子》被移至市人民公園,并被漆刷為白色。《少女與鴿子》是一件在潘連三主持下,濰坊市城市雕塑辦公室的集體創作。
據郭心聰先生撰文回憶,參與其事的還有陳修林、郭心聰、胡立華、于偉、趙益民、丁漢忠等辦公室其他成員。另,根據一份《市縣選送山東省美術館參加展覽會作品清單》,濰坊市選送的《春鴿》創作于1983年,署名“郭心聰、潘連三”。另附:潘連三先生的其他作品選登:△濰坊市博物館建筑外立面淺浮雕《歷史的長河》。
△煙臺第一海水浴場,《大海?兒女》,1986年,李福昌、潘連三。此為煙臺市區首座城雕作品。△山東省益都衛生學校,《白衣使者》,1993年,潘連三。△瑯琊臺景區文化陳列館,《千古一帝秦始皇》,2001年,潘連三、潘東鈴。原創編輯,未經允許,其他謝絕轉抄。敬請關注頭條號“濰縣老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