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古斯特·羅丹是法國名雕塑家、現代雕塑的始創者,今天我們回顧一下這位造出《思想者》的偉大藝術家。奧古斯特·羅丹從苦難中錘煉出雕塑家羅丹雖于中、晚年擁有相當的成就與名氣,并成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雕塑家,但他的前半生過得并不順利,一度為了生計而考慮放棄藝術之路。
羅丹的藝術事業可說開始自一次意大利之旅,他飽覽佛羅倫薩等古典藝術之都,深受米開朗琪羅等文藝復興大師的感動與啟發。及后羅丹創作出第一件全身人像——《青銅時代》,其姿態整體上明顯參考了米開朗琪羅的《垂死的奴隸》,但羅丹給予了這少年新的形式:其表情與伸展手臂的方式都跟文藝復興這位大師以至傳統的雕像都大異其趣。
《青銅時代》在巴黎的沙龍展出,批評者最初對于作品無明確的主題而不知所措,而有評論家沒根據地指稱羅丹用了技法,直接在模特兒身上復制出做石膏模型,是作弊之舉。這個不實指控對初出道的羅丹聲名造成不少的傷害,更使他終生都耿耿于懷。
為了證明自己沒有作弊,他往后的人物雕塑大多都故意放大或縮小比例,因這就不可能是由真人造模而成。攝影師鏡頭下的羅丹本人、《思想者》與《雨果紀念像》羅丹的作品挑戰與突破傳統雕塑,在很長的時間中都受到廣泛的質疑,可是他堅決不改自己的理念,最終逐步成為歐洲最知名的藝術家之一。
即使在羅丹已獲舉足輕重地位的1880年代,他受政府委托造《雨果紀念像》以紀念這位剛逝世的法國大文豪,但造出的石膏模仍受到老派藝評家劇烈批評,直到他死后四十年才鑄成銅像。出自《地獄之門》的《思想者》羅丹最著名的作品,必定是那位坐著石上、以手背頂著下巴、仿佛在思考著什么非常重要的問題的《思想者》了。它甚至超越米開朗琪羅的《大衛像》成為世界上最知名的雕塑,至現在如是,多年來亦是無數漫畫或圖畫的戲仿對象。
可是,我們大多對《思想者》的輪廊有大概的印象,但要把握其價值,就要留意當中的細節。我們一般都認為思考是精神層面的事,頂多只會用到我們的大腦;但《思想者》卻表現出一個用盡全身上下所有力量來進行沉思的人,連腳趾都在抓緊著地上的石頭。羅丹自己這樣說:羅丹的另一著名作品是《吻》,比克里姆特的同名繪畫早了二十多年。羅丹塑造出正在熱吻中的一樣男女,觀者會輕易感受到當中的激情,兩人甚至互融為一體。即使是不認識羅丹《思想者》、《吻》,但兩者連同其他重要的獨立作品,原本都是《地獄之門》的一部分。
《地獄之門》是1880年羅丹受委托為未來的裝飾藝術美術館作的入口大門。羅丹被予自選題材的自由,他挑了羅馬大詩人但丁巨作《神曲?地獄篇》的一幕:但丁在往地獄之行的早段,在其富壓迫感的大門讀到刻鑄其上的一句:。
最后這美術館卻從未建成,而這門亦一造就用了37年,至羅丹去世仍未完成。同樣因為的指控,羅丹將門上的人物塑造得比真人小,但門本身有六米高、四米闊。羅丹構想觀眾來到門前將會有的經驗,他想盡量再現但丁當時于門前的感受,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對觀者有一種壓倒性的震懾感。門上的地獄人物眾多,有亞當與夏娃,我們可以留意到門的橫梁上方正中的正是《思想者》,而本來名為《詩人》,指的就是但丁本人,從門上向下俯視著地獄的一切。
《吻》的男女本來亦是《神曲》中的人物,但后來被羅丹獨立成作,不再存在于門上。順帶一提,《地獄之門》或會讓大家想起《鋼之煉金術師》中那,在2003年版本的動畫之中,的確曾直接用了羅丹的造型。羅丹對攝影的批判羅丹在受盡千夫所指的時候,印象派畫家莫奈與音樂家德彪西作曲家)曾對他大表支持。
這里我們可以比較一下羅丹跟印象派對攝影的批判有類同之處。印象派認為攝影已經可以充當精準記下現實的模樣,那為何要再跟照相機一比長短,因此他們轉而去追求人類視覺主觀經驗中的各種瞬間,以模糊的筆觸營造出攝影無法表現的流變世界。羅丹則曾在多個場合表示自己對攝影的懷疑,他曾說:。羅丹奉行自然主義,以表現自然的形態與物質的本性為己任,而這并非等同于寫實。這里我們要細分,對于羅丹來說藝術不應該所謂、機械式地再現自然,因攝影已經以精準的方式為我們做到這點。
羅丹認為攝影有致命的缺點,我們可以看他尖銳的評述:在工作室的羅丹羅丹的自然主義追求那羅丹的自然主義又是什么?他一生留下的幾千件雕塑作品與幾千張畫作,見證著他的創作過程。他創作的方式不是精雕細琢,就如畫家在繪畫巨幅油畫之前或會先作大量的速寫,羅丹亦會以黏土大量做,他有時會讓模特兒按自己意志四周行走或活動,他就試圖從旁不斷以黏土來捕捉她/他們最自然、不造作的形態。
羅丹認為藝術品不用表現特定的主題或內容,藝術的形式、形體、形狀本身就可以為其自身而存在,它自身已有價值。因此我們可見羅丹于題材與創作動機之上大多都簡單直接,羅丹一生接受大量作品委托,當中為數不少是為了紀念他亦認同的人物或事件;他的人像造得巨大不是為了莊嚴感或是什么,主要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技藝是真材實料。
某些作品如《施洗者圣約翰布道》,是在完成之后才加上看似宗教性的標題。羅丹《施洗者圣約翰布道》羅丹其中一件不朽杰作,是名為《行走的人》的片段作品。雕塑的人體兩腳同時踏地,但卻給人它在行走中的前進感,這跟我們一般認知的常識有出入。呼應著羅丹對攝影的批評,他認為要同時表現事物的多個面向,就只以連續的方式來看待之,因此他在作品中扭曲或改變了自然的事物,而這卻反過來是最忠實表現自然的方法。
后續問題:何謂羅丹的?有些藝術家很會保護自己的作品,以維持其于藝術市場上價值,但羅丹在這方面沒有顧忌太多。除了慷慨捐出自己作品予法國政府,羅丹亦容許外界從他的石膏模中復制作品,因此我們在世界各大美術館、學院都可以看到《思想者》、《地獄之門》等羅丹重要作品的鑄件。美國斯坦福大學康托藝術中心的《地獄之門》不過我們大概已經想到這馬上會引起疑問:到底這些鑄件應否被當作是羅丹的呢?
更麻煩的是這情況惹來不法之徒仿造出贗品,鑒定家要辨別起來就更難。法國政府甚至要欶令限制從雕像石膏模中再造作品這做法,例如規定同一個石膏模只可以造出十二件鑄件。這個對于藝術界的難題,卻讓我們進一步思考藝術品的本真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