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長假之后,成都各大展館的新展接踵而至。10月9日,一場命名為“域感之徑”的新媒體裝置展在費馬藝術館開幕,來自成渝兩地的八位青年藝術家參展。通過繪畫、裝置、雕塑、平面攝影、實驗影像、互動影像,從平面到立體,從靜態到動態,一條“從直覺性到邏輯證實性”的小徑,營造出觸摸時間、城市工地、化學干預、身體覆蓋、農場輪回、靜謐沼澤、記憶重現、電子人質八種域感,以不同層面予以呈現。
策展人李勇致辭策展人李勇在開幕式上介紹,在本次展覽中,對展品以一系列可被識別的標識加以區分,每一件作品是一個藝術家的“域”的代表,這些域在展館內以“徑”串聯,形成空間內部不同行動者對空間能量的爭奪與分配。
展覽上的藝術作品只是給出了一塊每個人如何觀看并與之相處體察的路徑自留地,藝術家再現和預感了一種精神力量和文化意識,通過命名它與之顯形構成了我們的世界關系和位置感。費馬藝術館創始人馬美燕致辭參展藝術家代表致辭于名晶、陳偉才兩位藝術家工作生活于成都,陳思作、李鈴玉、秦暢、鄭菁、吳雨航、黃渝真六位藝術家工作生活于重慶。
成渝兩地在文化藝術上如雙花并蒂,但地理特點以及人文風情的不同也決定了城市的“性格”不同,藝術家的創作風格也不盡相同,這構成了不同力量之間隱秘復雜的相互關系,營造出某種體驗與感受的路徑。展覽現場嘉賓合影據悉,展覽期間,八位“域感”藝術家,一場“域感”實驗戲劇,三場跨界“域感”對話,四輪藝術家自我剖析,多種行動者在這一主題下構建起自我邏輯的世界,以零散斷裂的片段與情節,共同試驗著強烈的不確定性和顛覆主義。展覽信息前言域感之徑李勇/重慶星匯當代美術館策展人世間生命且萬物有靈,都在可見和不可見之間顯出有趣的靈魂,人與世界發生關系給出一個位置感,并試圖在這個區域建立一套語言和美學,那么這個可能就會是一種場域所帶來的域感之徑。
世界不是物的總和,而是事實的總和,所以在展覽上的藝術作品只是給出了一塊每個人如何觀看并與之相處體察的路徑自留地,它是當前事實哪怕它是假設和猜想的虛擬關系,藝術家再現和預感了一種精神力量和文化意識,通過命名它與之顯形構成了我們的世界關系和位置感。“域”是關于社會場域的意思,做為空間形式它接近一種社會生態系統的集合與之發生關系的行為模式,它會影響其審美和考量的結果以及感知的結構。它也并非單指物理狀態的環境,也包括他人的行為以及與此相連的許多因素。
此處的作品在現場之間由視覺和感知的身體所牽引導覽,小徑是可能的逃逸試驗和試驗欲望的新路途,做為個體的生命之路恰如迷宮,匆匆行路的起始點都會有朝向無數未知的時間空間,即時間永遠分岔通向無數未來。審美與意識和生命歷程提示了做為人類更真實更可能的痛苦,那就是并沒有固定的場域和邊界,我們彼此相連形成社會肌理的生態密境,不斷突破符號的疆域邊界和倫理讓生命得以發出光芒,也讓藝術得以重生。
任何一個路徑都意味著單一或個體的時間經歷,小徑漫步分叉路口,伸入生命深處,肉身的密碼被隱喻被敘述。晚風依然很溫柔,靈魂就可見,生命小路曲徑通幽的直抵真理和精神豐滿的農場,大路小徑一直延伸通向無盡未來,連接過去和現實,途中盤根錯節遍野寶藏,行色匆匆的路上山海人多,唯有思想的小路歸于荒蕪孤獨。
藝術家介紹陳思作1994年出生于重慶。2017年本科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水彩專業,2020年以專業第一畢業于倫敦中央圣馬丁純藝術專業。創作主要實踐于繪畫與影像,這兩種媒介在作品中互相交融,也提供了探索同人文化、迷因、網絡文化的可能性。她把流行文化作為解構文本,讓關注點一直集中在中國當代文化、性別、科技相關話題中。陳偉才1986年生于福建古田,畢業于四川音樂學院美術學院雕塑系,現工作生活于成都。
2021年舉辦個展《若無·若有》、《多余的畫》。同年舉辦個人展《蔓延》,并參與重慶501序空間群展《“物之形”藝術展》,并在北京高橋美術館舉辦《物界.三》雕塑作品展。黃渝真1995年出生于中國重慶現居住于重慶,2019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新媒體藝術系,現四川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研究生在讀。2020年參加“第四屆年展”、藝術家劉勃麟“跨媒體藝術工作坊”、“四川美術學院第十九屆學生年展”。
李鈴玉1995年出生于重慶。2018年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新媒體系攝影專業。現就讀于四川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新媒體攝影專業。2021年,參加黃盒子開放展、“撫州故事——全國大學生影像創作工作坊”、“九城拾遺”全國巡回藝術展。秦暢1996年出生于重慶。2019年畢業于美國加州波莫納學院,純藝與傳媒雙主修。2021年于器空間舉辦個展《沼澤?巫》,2020年于重慶星匯美術館舉辦個展《葉鑲嵌》,2017年于克萊蒙特舉辦個展。
吳雨航1994年出生于中國重慶,2020年碩士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專業。入圍2020年度“羅中立獎學金”并獲獎,作品《晶體》獲2018年“伯奇杯”中國創意攝影獎。他的創作通常從感光媒材出發,一方面通過感性的肉身潛能對底片進行操縱和干預,在其微妙的化學反應及變質過程中延展攝影的本體性語言;另一方面,試用這一“創傷過程”中出現的幻覺圖像對心靈進行撫慰與療愈,在其抽象的碎裂形態中探尋藝術的精神性力量。
于名晶2017年畢業于倫敦切爾西藝術學院,現生活創作于四川成都。她的創作關注日常隨機相遇下的可能性,微妙本能感知體驗和特定環境下的無用行為。2020年參展“分離的2018年于成都亨曼畫廊舉辦個展.風景”、“十二年:現場檔案-向上國際現場藝術節2008-2020”、“洡”。
鄭菁2012年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2013年參加布里斯班藝術節,2014年參加德國杜塞爾多夫第七屆國際藝術家工作坊,2016年參加柏林中徳文化交流“結伴創造藝術”,2017年參加悉尼中國當代藝術月學術論壇,現工作生活在重慶。
費馬藝術館介紹費馬藝術館,位于成都市金牛區府河攝影公園一側,為成都市金牛區“都市文旅新環線”重點項目。展館面積約1200㎡,包括了“藝術館展廳空間”、“空間”和“戶外展示平臺”。費馬藝術館以挖掘當代藝術家和培養策展人為工作重點,定期舉辦館藏展覽,展出館內收藏,同時也將舉辦多種年度展覽,以對現當代藝術的獨特視角和立場出發,打造一個以國際交流為基礎的民營藝術機構。與當身現代種種有親切的聯絡,是費馬藝術館的成立初衷,我們關注即將發生的和現在正在發生的事,以及其中的意識性和整體性。
我們注重“在地性”的構建,以自身為橋梁,讓傳統文化藝術與現當代藝術聯結共振,以開放性、演化性、可參與及反永恒性,在一場又一場展覽實踐中,獲得更多可能性與創造力。展期:2021年10月9日-2022年1月3日地點:成都金牛區金府巷37號費馬藝術館主展廳票務:單人38元/張,雙人50元/套,學生20元/張,醫務工作者即日起至2021年12月31日免費參觀,殘疾人、現役軍人及1.3米以下兒童在展期內可免費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