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書,它起源于東漢,而最大的石頭書出于唐朝。中國現存的最早石刻文字,是唐初于陳倉發現的春秋時期10個石鼓上的刻文。唐朝時印刷術還不很發達,為避免人們在學習經書時傳抄錯誤,唐文宗下令將《詩經》《論語》等十二部儒家經書,刻成石經,立于長安城務本坊的國子學內,供學員們抄錄、誦讀。當時共刻了114塊石板,計個字,筆畫工整,至今字跡還清晰完好。
這一工程歷時七年,在唐文宗開成二年竣工,所以被稱為《開成石經》。清朝康熙年間,有人用九塊石板補刻了《孟子》一書,同開成石經放在一起,所以又稱十三經刻石。其實這人物石雕具有主要的意義,指用各種可雕、可刻的石頭,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借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藝術家的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審美理想的藝術。
常用的石材有花崗石、大理石、青石、砂石等。石材質量堅硬耐風化,是大型紀念性雕塑的主要材料。隨著石雕一點一點的傳入我國主要有園林雕塑、建筑雕塑、雕像、以及石雕欄板保存的時長工藝品幾大類,產品有上百個品種:大理石壁爐架、人物雕塑、浮雕、抽象雕塑、噴泉、花盆、羅馬柱、欄桿、涼亭、胸像、門套、石凳、浴盆、動物雕刻、墓碑、仿古雕塑等。
石刻源遠流長,它講究造型逼真,手法圓潤細膩,紋式流暢灑脫。雕刻產品主要以人物、動物、壁爐、花盆、欄板、噴泉、浮雕、龍亭龍柱、瓊樓玉閣、飛禽走獸、各種精品雕刻等等。既富古老藝術的魅力,又有典雅明快的現代藝術風格,在海內外享有“巧奪天工”“石破天驚”之盛譽。免費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