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歐洲時報》報道,2017年,對于旅法華僑華人而言,既有奮斗成功的喜悅,也有抗爭維權的艱辛;既親歷世事變遷,也目睹風云舒卷;歐洲華僑華人本身的生活、情感與思考同樣也構成豐富多彩的歷史畫卷。《歐洲時報》精心梳理評選出“2017年歐洲華僑華人十大新聞”如下:1.旅歐僑胞關注“十九大”,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中共十九大的召開成為年內旅歐僑胞最關注事件。從期待、學習到傳播,旅歐僑胞敏于抓住機遇,與祖籍國一道踐行開啟中歐交往的“新時代”,許多十九大新名詞成為僑胞之間的流行語。
旅歐僑胞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部分歐洲僑胞應邀參加北京“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旅法華商作為法國政府代表團代表出席論壇。法國僑界積極參與在歐相關活動。國僑辦主任裘援平在訪問意大利僑社時指出“國僑辦為幫助海外華僑華人更廣泛地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正在陸續推出一系列舉措。”裘援平表示,國僑辦制定了發揮僑務資源優勢的實施方案,積極搭建平臺、創造條件、開拓渠道,引導僑胞以各種方式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豐富華僑華人參與“一帶一路”渠道。
當地時間8月24日,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任裘援平率團訪問意大利,看望當地華僑華人。圖為裘援平當天向浙江省文成縣人民法院在米蘭聘請的海外調解員了解當地僑胞維權狀況。中新社記者彭大偉攝當地時間8月24日,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任裘援平率團訪問意大利,看望當地華僑華人。
圖為裘援平當天向浙江省文成縣人民法院在米蘭聘請的海外調解員了解當地僑胞維權狀況。中新社記者彭大偉攝以“‘一帶一路’,中法文化匯流和共享”為主題的第二屆中法文化論壇9月26日在法國里昂市政廳開幕,論壇由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和法國里昂市政府、法國展望與創新基金會聯合主辦。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歐美同學會會長陳竺,法國前總理、展望與創新基金會主席拉法蘭等出席開幕式。包括旅歐華僑華人在內的500余名中法各界人士出席論壇。
旅法華僑華人積極參加由中國駐法國大使館與法國國際關系與戰略研究院聯合舉辦的“一帶一路”巴黎論壇首屆會議,中國駐法大使翟雋出席論壇開幕式。論壇是中國駐外使領館和歐洲一流智庫聯合建立的以“一帶一路”為主題的機制性交流平臺。翟雋大使為“一帶一路”巴黎論壇首屆會議致開幕辭。
今年,法國僑界牽頭成立“一帶一路”僑界工作委員會,冀以“一帶一路”為契機,為新時代的中國建設與自身發展、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一帶一路”歐洲沿線各國華僑華人眾多,其中不乏專業人士。他們整體經濟實力雄厚,產業布局多元,營商網絡龐大,地方人脈廣闊,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著獨特的橋梁作用。旅歐華商助力“中歐班列”等“一帶一路”項目,熱潮方興未艾。
2.“反獨促統”形成歐洲新力量,華僑華人高調發聲2017年7月23日上午,由意大利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主辦、以“堅持九二共識、促進兩岸融合發展、同圓共享中國夢”為主題的全球華僑華人促進中國和平統一大會在意大利佛羅倫薩會展中心隆重開幕。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張寶文發表重要講話。全球華僑華人促進中國和平統一大會7月23日在佛羅倫薩舉行。9月9日,由法蘭克福華僑華人和德國友人自發組織的“愛中國、愛西藏,西藏屬于中國”展覽活動在法蘭克福舉行。
他們以標語、海報、宣傳手冊和現場對話的形式,向法蘭克福市民和游客講述西藏的真實故事。9月15日,達賴喇嘛來到意大利西西里島。同日,旅意僑界代表在羅馬向意大利執政黨提出抗議,并表明了全體旅意僑胞反對分裂、維護中國和平統一的心聲。在意大利前總理倫齊的安排下,15日上午,意大利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榮譽會長金慧、羅馬華僑華人聯合總會會長張國權、意大利華僑華人青年會名譽會長蔡志友以及意大利華僑華人參議委員會的成員來到民主黨總部,遞交了抗議信。
法國、挪威、丹麥、西班牙、比利時等國的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對臺當局12月19日拘捕王炳忠等新黨“統派”人士予以譴責,譴責臺當局臺獨伎倆。為祖國和平統一鼓與呼一直是海外華僑華人心中大事。11月18日,中國球員以退場抗議中德足球賽被“藏獨”挑釁,得到旅歐華僑華人的聲援和支持。
3.陳文雄當選法國首位華裔國會議員,歐洲華人參政站上新高度2017年是歐洲的大選年,6月18日,陳文雄在法國立法選舉中當選法國歷史上首位華裔國民議會議員,10月份,當選國民議會“中法友好委員會”主席,實現華人從政并以在政界扮演中法友誼主導性角色的新突破。
6月18日,法國本土誕生首位華裔國會議員陳文雄。在6月8日結束的英國大選中,有7位華裔候選人參加選戰,英國保守黨華裔候選人成功連任國會下議院議員。其他6人雖然落選,但其中5人獲得選區內第二位得票率,形成政界人氣華人矩陣。
為增加華人選民的參政熱情,英國華人社區還推出了“英國華人參政計劃”。在德國政黨選舉中,王偉華當選德國綠黨全國委員會委員。黑森州外國人參事會華裔議員楊明將參選歐洲金融之都法蘭克福市市長,是亞裔人士第一次競選歐洲大都市市長。隨著歐洲華人參政議政熱情不斷高漲,社會融入的不斷加深,“華二代”、“華三代”等新生代年輕華人群體在今年崛起勢頭強勁,在溝通政壇、領先維權運動組織工作、站在舞臺中央發揮獨特作用。未來歐洲的華裔群體勢必會發出更強大的政治呼聲。
4.旅歐華僑華人深度參與“文化中國·四海同春”活動,“華星藝術團”在歐洲遍地開花自2009年首次舉辦至今,由中國國務院僑辦和中國海外交流協會主辦的、作為華僑華人最鐘情的海外“春晚”——“文化中國·四海同春”已累計為五大洲近300個城市奉獻了417場演出。在歐洲各大城市遍地開花,盛況與年劇增。今年,這一品牌活動“副產品”——由海外華僑華人藝術家與文藝愛好者擔綱的“華星藝術團”,也由國務院僑辦授牌,相繼在各地成立。華僑華人從看客到參與宣傳、組織、到出場演出,讓“四海同春”活動的意義已不再局限于慰僑的范疇,成為一張促進中歐文化交流的名片。
法國、西班牙、意大利、奧地利、匈牙利、荷蘭等多地“華星藝術團”相繼揭牌成立,加入到演出當中,在體現高度中國文化自信的同時,讓更多歐洲人參與到這場文化交流盛事中來。當地時間2月7日晚,農歷正月十一,2017年“文化中國·四海同春”大型慰僑演出在巴黎會議宮隆重舉行,為旅法僑胞獻上了一臺充滿中華文化魅力的藝術盛宴。中新社記者龍劍武攝當地時間2月7日晚,農歷正月十一,2017年“文化中國·四海同春”大型慰僑演出在巴黎會議宮隆重舉行,為旅法僑胞獻上了一臺充滿中華文化魅力的藝術盛宴。
中新社記者龍劍武攝5月26日,中國國務院僑辦主任裘援平在北京為奧地利維也納華星藝術團授牌。9月15日晚,奧地利維也納華星藝術團揭牌儀式隆重舉行,中國駐奧地利大使館李曉駟大使出席儀式,熱烈祝賀奧地利維也納華星藝術團正式成立。
5.華人成為中醫藥歐洲落地的主力,中醫療法進入西歐臨床巴黎6大教授朱勉生博士主導的由歐洲內科腫瘤學學會、法國癌癥協會、巴黎公立醫院集團比基耶醫院臨床研究所、西班牙集團醫院癌癥中心、法國腫瘤臨床研究醫院、北京中藥大學、云南省腫瘤醫院等參與的中國、法國、西班牙三國多中心針灸介入乳腺癌化學療法和改善放射療效的臨床研究進入臨床實施研究階段。
這是在重大疾病里中醫同西醫開展臨床研究的重要舉措,將為中醫進入西方提供臨床科學數據。歐洲科學院院士、法國藥業創辦人、歐洲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院院長蔣玉林博士的歐洲唯一一家集研發、生產、教育及文化宣傳于一體的中醫藥展示平臺——法國蔣氏藥業高創園區今年6月開業,受到當地政府及醫學界、科研界的歡迎,為中藥的轉化打下基礎。
在中國駐法使館科技處的推動下,在法中醫從業者還力推中醫在法立法,中醫藥走向歐洲邁出新步伐。8月,由歐洲時報與中國中醫藥協會共同組織的“中國中醫藥訪歐團”尋訪法德,與當地業界交流。朱勉生教授和蔣玉林教授。6.中國留歐學生、旅歐華人及中國游客安全問題凸顯華界“有作為”應對年末,中國多個旅游團在大巴黎地區被搶被盜,中國外交部與中國駐法使館再為中國人在法旅游安全發出“提醒”與積極提供領事救助服務。
歐洲中國客、華僑華人安全問題再次凸顯。今年7月,一位華人在巴黎南郊被暴搶至重傷,后不治身亡。隨著街頭暴力搶劫、跟蹤式暴力搶劫、入室盜竊、商場盜竊案的猖獗,華僑華人“批量”成為種族目標暴搶的犧牲品,成為獨特治安現象。法國主流媒體以及政府官員,首次承認法國存在“針對華人犯罪”現象存在,對法國積極治理、華人針對性維權具有積極意義。
2017年,中國留學生安全問題頻發,受到極大關注。去年廣受關注的“中國女留學生李洋潔在德國遇害”一案,記憶猶新,隨后又發生了意大利留學生張瑤被害案,英國留學生畢習習被暴打致死案等中國留學生遭傷害惡性命案,引起歐洲輿論廣泛關注。2017年,旅法華僑華人積極面對治安惡化頑疾,僑社與法國大巴黎各地警署溝通協調,會診華人區治安問題。巴黎美麗城商會每3個月一次與當地警方進行一次座談,在法國類似大型座談有12次之多。
新當選議員陳文雄請法國內政部長就此與華人見面,巴黎13區警察局、大巴黎93區、94區警察局多次與華人社團座談社區治安問題,尋找對策。巴黎第二警區負責人在美麗城新蓬萊酒家與巴黎美麗城聯合商會成員及部分僑社代表召開座談會。巴黎第二警區負責人在美麗城新蓬萊酒家與巴黎美麗城聯合商會成員及部分僑社代表召開座談會。7.“劉少堯事件”成為華人維權又一里程碑,歐洲華人社群維權走向成熟2017年3月,華僑劉少堯在家中被法國警察射殺事件,激起旅法華僑華人“反暴力”怒火以及對華人權利、安全和文明執法、司法公正大聲疾呼。
這次事件從爆發到發酵,從警方開始的遮掩、法國媒體的“抹黑”,再到大選背景下,各位候選人不愿發表不利于警方言論的“政治正確”氣氛,最后突破于最具人氣的候選人馬克龍“破門而出”——慰問死者家屬,接受華媒專訪,使事件逐漸朝著有利于真相曝光、華人維權受到同情的方向發展。
中國外交部也就事件表達“關注”,并對華僑華人合法維權表示支持。旅法僑學界在巴黎共和國廣場集會,悼念3月26日晚在家中被巴黎警察射殺的同胞劉少堯。人們打出要真相、正義的口號。旅法僑學界在巴黎共和國廣場集會,悼念3月26日晚在家中被巴黎警察射殺的同胞劉少堯。人們打出要真相、正義的口號。
巴黎連續幾日的和平請愿、抗議活動,多個華社向死者家屬伸出援手,改變華人社群“不問政治”與“膽小怕事”形象,最后的共和國廣場集體悼念,成為旅法華人華僑繼“張朝林事件”之后,又一個大團結式理性維權、成功維權的里程碑。僑團的斡旋與法國政界態度的轉變,華社對整個事件有理、有節、鍥而不舍的處理、應對、控制,成為今年歐洲華社生態演進、社群政治意識從覺醒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
8.歐洲華社隆重紀念南京大屠殺發生80周年今年是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0周年。除了中國內地,海外多地也舉行了隆重悼念活動。在荷蘭,受南京市歸國華僑聯合會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委托,由荷蘭廣東華商總會主辦的“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悼念活動”在海牙議會國際新聞中心舉行。
在俄羅斯,當地時間12月12日,莫斯科華僑社團在莫斯科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悼念活動。12月13日晚,比利時僑界舉辦紀念南京大屠殺80周年追思會。中國駐比利時使館臨時代辦陳棟以及比僑界代表出席座談會,全體與會者起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默哀一分鐘。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80周年公祭儀式大會暨南京大屠殺文物、史料證人證言大型圖片展在《歐洲時報》法蘭克福文化中心舉行。此次大會由德國江蘇總會、德國南京大學校友會、中歐經濟技術人才交流促進會、歐洲時報德國分社聯合主辦。
中國駐法蘭克福代總領事孫瑞英在公祭大會上發表講話。在中國參加公祭活動的“南京好人”拉貝的子孫發來書面講話、協助拉貝救援的喬治·羅森之孫出席了紀念活動并講話。南京大屠殺80周年公祭儀式大會現場。為紀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歐洲華文媒體,發出多個特別報道版面及社論,向世人昭示德國與日本在對待侵略歷史問題上截然不同的態度。
9.“漢語熱”席卷歐洲,國僑辦為海外華文教育送福利2017年,“漢語熱”席卷整個歐洲。從王室到平民,從幼兒園到高中會考,更多歐洲人為學中文“狂熱”,就業市場漢語人才大受歡迎。“漢語熱”帶火了中文教師職業與培訓機構。此外,海外華僑華人子弟更是“加碼”學漢語,“漢語熱”也讓他們得到了來自祖籍國的福利。由國僑辦等機構主導的海外華文教師培訓,進一步在歐洲各地推開。
10.紀念一戰百年,歐洲多地為一戰華工樹碑立傳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共有約14萬中國勞工受雇英法,前往歐洲戰場,或為英法軍隊的作戰提供人員保障,或承擔繁重的后勤勞力工作。而在此后將近100年的時間里,他們的付出和犧牲卻鮮為人知;但2017年,隨著歐洲各地紀念一戰百年活動的推開,華社抓住機遇,將“華工問題”以各種方式提上議事日程。
今年11月,在英國各華人社團組織、有關學術團體等長期的努力和宣傳下,由英招華工后代及相關團體代表組成的中國勞工紀念隊伍第一次出現在了英國“國殤日”紀念活動中,這是英國對于一戰華工的首次正式紀念。11月12日,英國主流媒體4制作并播出了講述一戰華工歷史的紀錄片《英國被遺忘的部隊》,肯定中國勞工對于英國及其同盟國在一戰勝利中的貢獻,并使華工的故事得到更多英國民眾的了解和認可。
經過華人努力,一座屬于9.6萬名英招華工的華表紀念碑將于明年在英倫揭幕。11月15日,在比利時西佛蘭德省波珀靈厄市布思本村華工雕像園區內,由華工挖戰壕、運炮彈、抬擔架三個形象共同組成的巨形鑄銅雕塑隆重揭幕。當地時間11月15日,一戰華工青銅紀念雕像在比利時西部與法國接壤的波普林格市正式落成。1916年至1918年,約14萬中國勞工來到波普林格市等一戰主戰場,在英法等協約國軍隊從事挖戰壕、修工事、救傷員、埋尸體等最艱苦繁重的戰地后勤工作,為協約國贏得一戰勝利作出巨大貢獻。
中新社記者德永健攝當地時間11月15日,一戰華工青銅紀念雕像在比利時西部與法國接壤的波普林格市正式落成。1916年至1918年,約14萬中國勞工來到波普林格市等一戰主戰場,在英法等協約國軍隊從事挖戰壕、修工事、救傷員、埋尸體等最艱苦繁重的戰地后勤工作,為協約國贏得一戰勝利作出巨大貢獻。
中新社記者德永健攝在法國,除了位于巴黎13區的一戰華工紀念碑以外,位于北方重鎮阿拉斯市中心的一戰華工紀念碑,也在法國北大區與中國友誼合作協會、法國山東同鄉會等僑團與當地政府的密切合作與努力下,于今年12月10日揭幕。去年,法國華界舉行了一系列紀念華工來法100周年的活動。
比如歐洲時報舉辦主題展覽和論壇,由法國郵政部門和中法文化教育交流基金會聯合制作的一戰華工紀念郵票在法國正式發行等等。法國僑界為爭取華工應有的歷史地位,不遺余力。一直關注一戰華工紀念的旅法僑領丁偉星為實現明年在諾萊特華工墓園外修建中國式紀念牌樓而貢獻頗多。法國華人學者出版有關一戰華工專著,《歐洲時報》連載刊出系列一戰華工故事。
有關一戰華工的悲歡離合及歷史貢獻正在被越來越多的民眾所了解,同時也受到了更多來自各國主流社會的關注和認可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