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頭面平直而偏長,耳短,四肢長,骨骼堅實,肌腱和韌帶發育良好,蹄質堅硬,能在堅硬地面上迅速奔馳。毛色復雜,汗腺發達,胸廓深廣,心肺發達。其不畏嚴寒酷暑,容易適應新環境,聽覺和嗅覺敏銳。通過化石研究已經證實,馬屬動物的祖先—始新馬出現于5500萬年前的北美,其身體如同狐貍樣大小,以多汁嫩葉為食,前足有四指,后足有三趾。隨后,自然界發生地形、氣候及生態變化,出現了開闊的內陸平原,馬的進化也逐漸適應了這些變化。
馬的進化經歷了始馬、中馬、原馬、上新馬和真馬等主要發展階段。其主要進化特點是:體軀增大;體高增高,體高由原來的40厘米增高至120厘米以上;趾由三趾或四趾進化為單趾,以利于奔跑;牙齒由低冠的阜頭結構向高冠、齒質堅硬、齒面寬而多皺結構變化,以利于采食干草;
腦容量增大。始馬:頭頸均短,背部彎曲,體高約40厘米,前足有四趾,后足僅三趾著地。前肢的尺骨、后肢的腓骨細長,但仍分開。臼齒短小,齒冠低而有阜狀突起。生活于矮樹林中,以鮮嫩多汁的樹葉和軟草為食。中馬:體型稍大,體高約50厘米,前后肢都只有三趾,中趾特別發達,用以支持大部分體重。仍生活在森林中,并能在硬地上快速奔跑。原馬:是重要的中間過渡形態,生活環境轉移至草原,以粗硬草為食。體型增大,牙齒更加堅硬,頭骨容積增大,面部變長。
每足仍有三趾,行走時僅中趾觸地。上新馬:距今約1200萬年,體高已有100厘米左右。四肢仍各只有三趾,僅有中趾顯露,兩側第二、四趾呈細枝狀殘余。真馬:最早出現于距今約100萬年前。四肢已完全成為單蹄,但與現代家馬相比仍有顯著差異,如頭骨大而狹長,齒面小而皺褶多,四肢骨細長,每足中趾發達,兩側還有退化趾骨可見。由真馬進化出家馬的四大祖先普氏野馬、森林馬、凍原馬和韃靼馬。
通過與古測序數據比較,發現普氏野馬并非家馬祖先,其分化時間是在3.8~7.2萬年之間,遠遠早于家馬被馴化時間;馬屬動物的祖先分化時間大約是在400~450萬年間;在過去的200萬年間馬的種群有很大的波動;而且發現在馬的進化過程中與免疫和嗅覺有關的通路受到了極大的選擇。野馬的一種,也稱歐洲野馬或太盤野馬。韃靼野馬曾經廣泛分布于歐洲,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已經滅絕。
全稱普熱瓦斯基氏野馬,體型健碩,體長2.8米,身高1米以上,體重約為300公斤;形似家馬,但額頭沒有“劉海”,鬃毛短而直立,馬尾呈束狀;四肢短粗,常有2-5條明顯的黑色橫紋,小腿下部呈黑色,俗稱“踏青”腿。普氏野馬有33對染色體,比家馬多出1對。棲息于山地草原和荒漠。
性機警,善奔跑。一般由強壯雄馬為首領結成5~20頭馬群,營游移生活。原分布于中國新疆北部準葛爾盆地北塔山及甘肅、內蒙古交界的馬鬃山一帶。普氏野馬曾一度瀕臨滅絕,據記載曾經只留有12個個體,后來經人工干預擴繁后放回大自然,再一次得到了大量的繁殖,現大約有2000余匹。通過對普氏野馬基因組雜合度的研究,表明其存在高度的近交現象,這與其由12匹基礎馬、4個母系保種而來的事實相符。“汗血寶馬”又名“大宛馬”,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純血騎乘馬品種,有3000多年歷史,與阿拉伯馬、英國馬并列為當今世界上僅有的3種純種馬。
大宛馬是中國漢朝時西域大宛出產的一種良駒,山地馬種,抗疲勞,蹄堅硬,甚至可以“日行千里”。《史記》中記載,張騫出西域,歸來說:“西域多善馬,馬汗血。”唐太宗時,西域進貢千里馬,據說其中就有“汗血寶馬”。唐太宗“昭陵六駿”中的“特勒驃”傳聞就是突厥贈送的“汗血寶馬”。汗血馬的皮膚較薄,奔跑時,血液在血管中流動容易被看到,另外,馬的肩部和頸部汗腺發達,馬出汗時往往先潮后濕。
棗紅色或栗色毛的馬出汗后局部顏色會顯得更加鮮艷,給人以“流血”的錯覺,因此稱之為汗血馬。馬史學家認為,汗血馬其實就是現存于土庫曼斯坦的阿哈爾捷金馬,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馬種之一。德、俄、英等國的名馬大都有阿哈爾捷金馬的血統。蒙古馬是中國乃至全世界較為古老的馬種之一,主要產于內蒙古草原,是典型的草原馬種。蒙古馬體格不大,平均體高120~142厘米,體重267.7~372千克。在遺傳學上,蒙古馬具有抗寒、耐粗飼、有耐力、生命力頑強等特性。哈薩克馬是食草性家畜。
產于新疆的哈薩克馬也是一種草原型馬種。其形態特征是:頭中等大,清秀,耳朵短。頸細長,稍揚起,耆甲高,胸銷窄,后肢常呈現刀狀。汗腺發達,有利于調節體溫,不畏嚴寒酷暑,容易適應新環境。胸廓深廣,心肺發達,適于奔跑和強烈勞動。易于調教,通過聽、嗅和視等感覺器官,能形成牢固的記憶。平均壽命30~35歲,最長可達60余歲。
使役年齡為3~15歲,有的可達20歲。河曲馬是一種古老而優良的挽乘兼用型地方馬種,主要分布于甘肅、青海、四川三省交界地區,因產地處于黃河上游拐彎之處,得名河曲馬。該馬性情溫馴,容易管理,并以其良好的適應性、較大的挽力和持久力。河曲馬外形較勻稱,全身結構良好。
公馬具悍威,鬃、尾毛粗長厚密。體質類型以結實粗糙為主,毛色以黑色、青、騮、栗為主,而相當數量的馬具有白章特征,出現率高達到24.17%。這是中國其它地區的馬種所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