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虎的故鄉,虎文化源遠流長,巴人更是將虎視為圖騰。從“談虎色變”到“虎虎生威”,從崇虎、刻虎、畫虎到剪虎,對虎的感情從截然對立到和諧共生…虎文化由來演變及傳承發展的背后,蘊藏著一個個精彩紛呈的歷史人文故事。2022年是農歷壬寅虎年,1月26日,由川渝5家博物館聯合舉辦的新春虎文化特展在江津博物館開幕,透過一件件青銅器、石雕、字畫等有關虎元素的珍貴文物,來看看這個虎年有多“虎”。
![不銹鋼抽象騎飛馬的人物雕塑](http://home.diaosu8.com/upfiles/21052317/171206_71268.jpg)
“虎嘯風生步步高—壬寅虎年春節特展”展廳崇虎:虎鈕錞于講述巴國故事走進展廳,來自戰國時代的青銅“重器”便吸引了觀眾的聚焦,這是巴文化典型器物——戰國青銅虎鈕錞于。戰國青銅虎鈕錞于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展覽現場深受市民關注的戰國青銅虎鈕錞于江津博物館策展人丁燕飛介紹,該戰國青銅虎鈕錞于出土于奉節縣永安鎮遺址,如今收藏在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錞于是古樂“四金”之首,始于春秋時期,盛行于戰國至西漢前期,在長江流域及華南、西南地區都有發現。古人有“擊鼓進軍,鳴金收兵”的說法,“鳴金”即是指敲響錞于一類金屬樂器,演奏時懸掛在木架上進行敲擊,常用于戰爭之中鼓舞士氣,在擊打時,聲震如雷,回音良久。錞于頂上用于懸掛的鈕有橋形、獸形等多種樣式,其中虎鈕錞于被認為是古代巴人的器物。此錞于上部的鈕作虎形,栩栩如生,不怒而威,是巴人虎崇拜的又一重要例證。據《后漢書?西南夷列傳》文獻記載,巴人大約在夏商時期發源于鄂西地區,部落首領“務相”曾帶領族人開疆拓土,打敗鹽水女神,被尊稱為“廩君”。
傳說“廩君”死后魂魄化作白虎,接受后人世代供奉。此后,巴人以白虎為圖騰,崇虎盛行。“可以說,白虎文化貫穿了巴人的歷史,對巴人、巴地都有著深遠的影響。”丁燕飛說,在千百年的歷史演變中,白虎文化成為了巴人重要的精神圖騰,也形成了巴人英勇善戰、情深義重的民族性格與人生態度。
刻虎:“四神”石雕集合亮相人們常說左青龍、右白虎…作為傳統吉獸,虎常作為四神之一出現。在展館內,一套四神題材石雕的組合被人們圍觀。據丁燕飛介紹,這套組合石雕來自宋代,均為等級文物,部分為瀘縣宋代石刻博物館藏,在本次川渝聯合辦展中首次集結亮相。展廳內認真聽講解的青少年“四神”是古代常見的雕刻題材,源于在中國民間神話信仰中,虎與龍一樣受到廣泛的崇拜。戰國時期,解釋《周易》的《文言傳》認為“云從龍,風從虎”,風云相和,龍虎相應,是大吉之兆。
步入漢代以后,青龍、白虎與朱雀、玄武組成了四方神獸,被稱為“四神”或“四象”,成為民間及道教信仰中的神祇,廣泛出現在墓葬裝飾之中。由此,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百獸之王”虎不僅有著驅邪避兇、震懾宵小的巨大力量,還具有“生龍活虎”、“如虎添翼”的吉祥寓意。宋代神獸駕云石刻江津博物館藏南宋高浮雕白虎石刻四川瀘縣宋代石刻博物館藏畫虎:畫虎名家展抗戰豪情在中國近代史上,畫虎名家閻松父與江津淵源頗深。
閻松父是江蘇揚州人,“七七事變”后攜全家入川避難,后遷居江津縣白沙鎮,執教于四川江津中學、江津師范,晚年任當時的江津縣文化館副館長、名譽館長。閻松父先生晚年善畫牛、虎,題畫室為“嘯風樓”,有“閻老虎”之譽。“作虎畫并非易事。”丁燕飛說,虎畫是中國傳統繪畫的重要題材之一,講究“形似備且氣韻全”,古有“畫虎不成反類犬”的諺語以寓意畫虎之難。而閻松父在技法上吸取歷代名家長處,用以墨趁濕破于色的方法,使斑紋與皮毛色墨交融渾然一體,獨具一格的畫法深受人們喜愛。
陳毅元帥曾有詩贊曰:“松父畫虎畫其神,能令真虎紙上行”。《1981年閻松父猛虎圖軸》江津博物館藏此次一共展出了8幅閻松父先生的真跡,立軸、橫軸、單只、多只都有,類型十分豐富。此外,宜賓市博物院館藏《民國張善孖設色虎中堂》,沙坪壩博物館藏《1928年張善孖猛虎圖軸》,同期在江津博物館聯合首展。
作為張大千的二哥,張善孖在畫壇中被稱為“虎癡”。史料記載,為了畫虎,他還曾日夜觀察老虎的動態和習性,以求作品的真實生動。《民國張善孖設色虎中堂》宜賓市博物院藏《1928年張善孖猛虎圖軸》沙坪壩博物館藏剪虎:寓教于樂中文化傳承在展覽現場,上游新聞記者看到不少小朋友在家長陪同下正進行有趣的剪紙活動。“剪紙是江津非遺技藝之一。
”丁燕飛說,此次江津博物館以虎為主題,為小朋友們提供了版畫印制、水墨畫繪制和剪紙非遺技藝的互動公益活動,還定制了虎年文創臺歷作為獎品,希望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讓大家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我們正積極探索形式創新,希望遠離說教式展覽,讓廣大市民能看能玩。”例如江津博物館定制了翻牌形式的“武松打虎”連環畫,讓市民在動手中獲得知識;在場景布置中還原了閻松父先生的題畫室“嘯風樓”,作為拍照打卡地深受年輕人喜愛。
市民體驗展廳內“武松打虎”連環畫翻牌參觀展覽后青少年體驗傳統版畫印制丁燕飛說,希望通過本次特展,更多人能了解傳承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