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綠道。植物造景。通訊員尤志清記者宇彤“學院門口兩側的綠林變成了敞開性活動空間。”11月23日,江海學院的小王同學告訴記者,自從揚子江南路景觀優化提升后,這里已經成為最受同學們歡迎的地方之一,大家都愿意在這里看書、休息、聊天、賞荷。揚子江南路景觀提升,是對揚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內吳州路至濱江路、總長約6.6路段進行景觀改造建設,總占地面積約32公頃,2021年7月建成投入使用。
![不銹鋼城市景觀雕塑1](http://home.diaosu8.com/upfiles/21052318/182239_86528.jpg)
項目建設中尊重自然生態環境系統,融合“園林+”的理念,科學規劃道路景觀和綠化種植策略,最終形成了一條“人在林間走,車在綠中行”的生態慢行綠道。園路內置突出“舍得”,科學規劃設計“作為城市綠地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主干道綠化提升建設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工程。既要遵循整體性原則,又要充分考慮地域文化特征,加強對現存資源的整合,保證道路景觀的整體效果,使城市綠地發展更具地域文化特色。
”經開區建設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揚子江南路景觀建設從整體角度出發,結合揚州園林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的定位,科學性地規劃了景觀設計和綠化種植設計策略。“每天沿著綠道跑步鍛煉,感覺人行道已經與周邊景區連成一體了。”藍爵莊園的住戶表示,跑步過程中也可以欣賞到不一樣的風景,感到身心愉悅。據了解,揚子江南路綠化景觀設計策略中突出“舍得”,舍去原有直線式非機動車、人行道、街邊綠化排布方式,將人行道與兩側綠地融為一體,注重大綠為底、組團點綴,形成園路內置的生態慢行道。
連點成線打破道路與綠化分離的格局“城市綠道體系強調綠地空間的連續性,只有具備一定規模的線性綠道才能獲得網絡的協同性能,發揮其游憩、社會和景觀價值。”據介紹,揚子江南路提升方案將沿線的自然山水、公園綠地、歷史文化遺址等有機串聯起來,把歷史、地域、民俗、自然等文化元素納入到城市游憩綠道的整體空間網絡系統中。在景觀建設中,打破道路與綠化分離的格局,將人行道與兩側綠地巧妙連接,增大覆綠率,構建線性綠道嵌合體。
記者了解到,通過改造提升,將沿線的高旻寺景點、揚子津體育公園、揚子津生態中心、江海學院、南部體育公園、鳳棲湖公園、九龍湖公園等文化生態景區串聯起來,增強主干道的通達性,營造“綠楊城郭”的自然氛圍。改造后的揚子江南路被園林景觀串聯、覆蓋,降低了城市的“熱島效應”。
生態修復實踐低碳“慢行城市”理念“慢行城市”要求城市空間能承載更多的公共功能。營造揚子江南路兩側豐富自然景觀,給市民和游客更好的視覺吸引力,將沿線的文化生態景區和口袋公園等小微公共活動場地融合,促進健康慢行的生活方式深入人心,使城市慢行與公共功能的聯系更加緊密。植物是構成園林綠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揚子江南路提升堅持生態優先,構建多種類植物群落,兼顧景觀與生態功能,著力將城市道路綠化建設成為生態健康、生物多樣性的廊道。在主干道及人行道兩側的綠帶里,采用喬灌草結合的方式來創造季相群落景觀,充分發揮植物本身形體、線條、色彩等自然美。
木本樹木主要以觀賞性強的樹種,如香樟、銀杏、烏桕、欒樹、黑松、桂花、紅楓、紫葉碧桃、櫻花、海棠等,做到“春有花、夏有陰、秋有果、冬有綠”的景觀營造。地被采用大塘麥冬、金葉石菖蒲、火焰南天竹、金葉佛甲草、歐石竹等易于管理的草本地被。通過多種植物調配,利用不同空間色彩和季相變化,讓市民在休閑游憩的同時也能欣賞植物景觀。
此外,特色路段使用“園藝范”植物造景,如編織桂花、石楠柱等,豐富主干道植物景觀的展現。“階梯式環形色帶、小鹿雕塑都是亮點。”附近綜合保稅區員工告訴記者,毓秀路口景觀做得很漂亮,讓她感覺到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