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接新都,南抵雙流的成都地鐵3號線二三期在眾多期待中正式開通空載試運營,即將正式開通運營。12月20日,紅星新聞記者提前邁進3號線二三期的列車與站臺。現在,記者將為大家揭開新線上20座車站的神秘面紗!3號線二三期名片:北連新都南接雙流成都地鐵3號線二、三期工程為3號線一期工程南北兩端的延伸線路,地鐵3號線二期工程主要沿藏衛路、商都路、雙楠大道、武侯大道、三環路、佳靈路敷設,線路全長約17.2,共有11座車站,均為地下站。
3號線三期工程起于一期工程的軍區總醫院站,止于成都醫學院站,主要沿川陜路、大件路、蓉都路、新都大道敷設,線路全長約12.3,設車站9座,其中架空站3座,地下站6座。“最成都”的文化脈絡沿線游覽古蜀文明成都軌道建設管理公司在3號線二三期建設中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脈絡,在延續一期整體裝修風格的基礎上進行了優化、整合——以“通達南北”作為整體線路主題,北接古蜀道,南承茶馬古道,完整演繹了成都作為古絲綢之路地理、歷史節點的輝煌篇章和對新絲綢之路發展的美好向往。
記者了解到,全線站點根據文化層級劃分為標準站、藝術站、重點藝術站。標準站、藝術站在裝飾上以簡潔為主,對符合線路主題或具有文化特色的站點進行重點打造。標準站采用了更為整體的分段方式。南段雙流區域內整體以綠色為主色調表現茶馬文化,如:在航都大街站、東升站的裝修方案中采用了茶葉、茶包的符號元素;
南段武侯區域內整體以“盤長”為主要元素表現漢藏友誼;北延線整體以花崗石柱面和木紋鋁質材料的搭配為主色調表現古蜀棧道。藝術品創推陳出新重點藝術站大氣恢弘地鐵站點,是展示成都城市人文藝術的重要窗口。為向乘客提供更好地出行體驗,展現成都數千年歷史文化名城形象,在3號線二三期的藝術站點裝修設計中,建設公司匠心獨運,運用了茶馬古道、桂湖遺韻等與地域結合的文化元素,不僅精心打造切合城市定位的裝飾風格,還設計了精美的壁畫、雕塑等表現成都古蜀文化,多種要素的結合充分體現了城市的文化藝術氛圍。
腳步之間,令人賞心悅目。雙流西站雕塑群《古道遺音》成都作為天府之國的中心,也曾是茶馬古道的核心區域,成都作為產茶區,為川藏茶馬古道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貨物,在茶馬古道最興盛的宋代、明代,主管茶馬交易的大茶馬司在大部分時間也均設在成都。該作品表現的是不同年代活躍在川藏茶馬古道上的馬幫和背夫,他們不畏蜀道之艱辛,在尋求生計之余,苦中作樂。
蘊含了積極向上、熱愛生活的樂觀精神,描繪了繁忙的茶、馬、鹽等商賈文化,也體現了茶馬古道作為絲綢之路中重要的一環和成都人民堅韌樂觀的精神內涵。雙流廣場站壁畫《錦繡雙流》本作品分六個篇章,主要描繪雙流的起源和蠶桑文化的興旺歷程。該創意充分結合蜀錦的華美和雙流的發展,將雙流主要歷史時期的自然人文景觀,綜合其中的文化元素,通過蒙太奇手法描繪出一幅奇幻而恢弘的圖景畫卷。
細品之下,呈現在你眼前的每一根曲線,可以是雙流奔騰的河流、起伏的山巒,也可以是雙流歷史的年輪或前人探索的足跡。你會在不經意間發現雙流先民手里的絲線,如同跳動的脈搏,復活了絲綢之路遠去的余音,思緒飛揚間、穿越古今,陶醉在雙流的盛世華章里。雙流廣場站雕塑《破繭蝶變》本作品采用象征手法,定格了雙流騰飛的印記。抽象的桑葉造型,雕刻了雙流的過去和現在的自然人文符號。
流光溢彩的質地,映射出雙流閃亮的發展軌跡。若隱若現的蝴蝶造型,寓意雙流從農桑古鎮向空港新城跨越的蝶變歷程。植物園站壁畫《妙趣自然》本作品擷取了《夜曲》《晨光》和《樂園》三個自然片段,突破傳統風景畫裝飾局限,于無聲的形色間帶來多維度的情境體驗;
并采用質地豐富的材質結合起伏的空間,演繹了一段詩意唯美的空間樂章。《夜曲》幽靜恬然的夜色,與日間園區景象形成時間互補,達成完整的體驗。《晨光》里七彩斑斕的陽光,是園區最普遍的印象。而馬賽克閃爍的質地,折射出的溫暖光芒,仿佛將林間清新的空氣也帶了進來。繁花簇擁的《樂園》,更是讓人仿佛身處鳥語花香之境。鐘樓站鐘樓站壁畫—《桂湖遺韻》桂湖得名于楊升庵居于新都時寫下的《桂湖曲送胡孝思》。楊升庵,名慎,字用修,號升庵,四川新都人,明朝著名文學家、政治家,十七世紀啟蒙思想的哲學家,云南邊疆傳播中原文化的先驅者。
本作品分別以《少年成名》《狀元及第》《天作之合》和《戌邊講學》為四大主題,主要講述了楊升庵少年勤奮好學轟動京華,正德六年春風得意、狀元及第,與文壇才女黃娥堅貞不渝的愛情和終身守望,及其在云南長達35年的邊陲謫戌生涯的著書講學等半生風光半生坎坷的經歷,以桂湖八景為背景襯托畫面徐徐展開。楊升庵一生才華橫溢卻抱負不展,半生付之清風明月,其堅定不移、奮發有為、瀟灑豪邁的品質,一切皆在其佳作《臨江仙》之中,傳唱千古。打開鳳凰新聞,查看更多高清圖片車站不僅美站內便民設施一應俱全除了美貌,為滿足乘客多樣化的出行需求,跟隨整個城市公共環境的發展,建設公司還在3號線二三期線路車站中及時完善車站配套服務設施,不斷推出多項人性化舉措。
“我們有針對地開展“廁所革命”,在功能上增加了‘兩紙一液’,即擦手紙、衛生紙、洗手液;大部分車站設置了兒童洗手池;各車站設置了母嬰室及相應器材;同時,在全線各出入口設置了地徽標志柱,并在出入口頂棚外檐設置夜間燈光照明便于乘客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