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記住一座城市,往往是從城市雕塑開始,它靜靜佇立在城市的核心區域,見證著這座城市的發展,講述著這座城市的故事…2000年,東陽市江北開發如火如荼,在江北與江南新老城區交界處建造一座標志性城雕,成了東陽市區的一項重要城建工作。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黃小明,就是這座城市雕塑的設計者與建造者。
與那些被收藏于各大博物館、藝術館中的藝術作品相比,完全暴露于街頭的城市雕塑,才是最貼近我們生活的藝術形式,每天,當我們行走于這座城市的街頭,總能與這些飽含情感的作品美好相遇,而他們也總能在一些瞬間激蕩起我們內心的波瀾。藝術之始,雕塑為先中國近代建筑之父梁思成先生在講授“中國雕塑史”課程時表示,“藝術之始,雕塑為先。”可見雕塑這種形式在整個藝術體系中的重要地位。而城市雕塑,則是城市歷史的見證者,更是城市的文化地標與名片。
它是凝固的音樂、立體的畫卷,更是一座城市文化內涵的最直觀的表現!作為東陽木雕年輕一代的領軍人物,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陽木雕代表性傳承人黃小明認為,東陽木雕本身是一種雕塑藝術,與城市雕塑之間具有相通之處,而它們之間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城市雕塑是一種公共藝術,需要記錄一座城市的共同記憶,或者表達人們的共同情感。擁有“世界木雕之都”之稱的東陽,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素有“婺之望縣”、“歌山畫水”之美稱,被譽為著名的教育之鄉、建筑之鄉、工藝美術之鄉。
悠久的歷史積淀,多元的文化結構,讓這座古老城市散發著古典與現代相融合的獨特韻味。2000年,東陽市江北開發如火如荼,在江北與江南新老城區交界處建造一座標志性城雕,成了東陽市區的一項重要城建工作。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黃小明,就是這座城雕的設計者與建造者。《走向世界》是黃小明大師的一件探索式作品,是他在城市雕塑和公共藝術雕塑領域的又一次嘗試,宣告了東陽雕塑的又一次飛躍,更是東陽木雕跨界應用的最有力明證。潛心設計,致敬家鄉回想起當年設計這座城市雕塑時的情況,黃小明大師說,“當年連夜畫草圖,3個背靠背的人,采用幾何抽象造型,而三鄉特色則體現在他們的衣物上。
”畫第二稿時,他開始全面審視城雕安放地點的空間特點,黃小明大師發現,此處為東陽市江南江北兩大區域的中心點,在此設立城市雕塑,可以起到接引作用。”但這座“屏風”不能太實,而應虛實相間。于是,黃小明大師設計在三個主體面上“摳”出了三個走動的人形,寓意著走向世界。用3座摳出人形的主體,連成三棱柱,主體面上端浮雕藍天白云太陽代表東陽,下端雕刻江水代表東陽當地的南江與北江;空白部分,雕刻書籍紙筆指代教育之鄉;
雕刻磚塊代表建筑之鄉;3個不同字體的“藝”與一條龍,代表著工藝美術之鄉。2001年5月,黃小明的這套設計方案與其他7個方案一起刊登在《東陽日報》上,接受全體市民票選。最后,黃小明的方案獲得最高票數,最終勝出。自己設計的方案得到家鄉人民的認可,黃小明大師感到異常欣慰,同時,能以自己所長為家鄉建設貢獻一份力量的他,也感到由衷的自豪。三鄉文化,走向世界東陽城市雕塑《走向世界》作為黃小明大師景觀雕塑和城市雕塑的典型代表作,建成之后,便登上了雕塑界最權威期刊《雕塑》雜志封面,這也是目前為止東陽唯一上過這本期刊封面的城市雕塑作品。
《走向世界》城雕作品,三面可視的三面體代表了“東陽三鄉”———工藝之鄉,教育之鄉,建筑之鄉,每一面的人代表三鄉人民走出東陽走向世界,同時留空的人影意喻歡迎世界人民走進三鄉,了解東陽。作為兼具東陽城市雕塑和景觀雕塑的杰出代表作,黃小明大師在各主體面均用透空雕技法,雕刻出昂首闊步的人形,寓意東陽“走向世界”的目標,以視覺的通透,兼顧城市景觀營造與道路交通引導;用淺浮雕技法雕刻書本、磚塊以及各種字體的“藝”字,把視覺符號與人文內涵有機結合,遠觀近賞兩相宜。公共藝術雕塑,東陽表達的新注解城市雕塑的魅力在于其公共性,它能更準確更加抽象且內涵豐富的表達文化和地域的特征,《走向世界》作為公共藝術雕塑的價值就在于此,它是東陽表達的新注解,是城市名片,更是東陽雕塑活力全開的無限外延。
這座被命名為《走向世界》的城市雕塑,見證著東陽城市發展的腳步,成為了東陽雕塑里程碑式的展現,同時也是城市雕塑的全新表達!而雕塑本身更寓意著以東陽木雕為代表的東陽本土文化走向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