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多年前,葡萄牙人侵占了澳門,也把天主教帶到了澳門。1562年,葡萄牙人歷經數年,在澳門建起了這座教堂取名"圣保祿"教堂。葡語"圣保祿"發音接近粵語中的"三巴"所以也稱"大三巴教堂"。后來,教堂兩次毀于火災。1602年,圣保祿教堂再次重建歷經35年于1637年完工1835年的一場大火又把教堂燒毀只剩下耗資3萬兩白銀的前壁這就成了今天的大三巴既想當婊子又要立牌坊的事是天方夜譚嗎。
教堂原本由一名意大利籍耶穌會神父設計以日本工匠巧奪天工的技術協助建成。1602年奠基,1637年全部竣工,而教堂前一段長石階則于稍后完成建筑風格上,大三巴如三門五樓樣式的村莊石牌坊屬于矯飾主義風格且糅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東方建筑風格。大三巴還見證了近代史上中華民族的血淚屈辱。鴉片,最早就是從大三巴下的港口,由葡萄牙人輸入中國的平均每年多達2萬箱直至1946年,澳門吸食鴉片還算合法鴉片戰爭后,葡萄牙人追隨列強以武力超過以大三巴為界的葡人居民區向北擴展,占領整個澳門半島開始對澳門實行殖民統治,還成為英國侵華的指揮所在基地離大三巴不遠的花王堂街,曾是著名的"豬仔街"沿街有300多家販賣華工的館所當時的澳門,有數萬外國人專門從事人口買賣他們采取誘騙、綁架等手段將華工強制買賣輸出,很多人死于海上1922年5月29日,葡軍在大三巴下公然槍殺70多名中國人,傷100多人。
糅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東方建筑的風格而成的大三巴牌坊作為我國特有的建筑物體現出東西方藝術的交融,雕刻精細,巍峨壯觀由三至五層構成三角金字塔形無論是署衙內外的牌坊在封建社會頂端高聳的十字架還是銅鴿下面的圣嬰雕像和被天使、鮮花環繞的圣母塑像都充滿著濃郁的宗教氣氛,給人以美的享受包括一門牌坊和三門牌坊上各種雕像栩栩如生,堪稱"立體的圣經"大三巴用的是原國立武漢大學牌坊上的墨跡是澳門最有名的建筑,也是澳門的象征。
"不去大三巴,就不算到過澳門"是當地十分流行的話。大三巴沒有木牌坊那樣鏈接得好已經成為澳門的象征之一,也是游客澳門之行的必到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