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橡皮泥制作鸚鵡螺雕塑、將貝殼粘在拼畫背景圖、吹響自己創編的螺號樂曲…5月18日的杭師附小校園,可以說是熱鬧非凡。不僅本校六年級的學生們在“貝類王國”微型博物館內流連、學習,還有來自娃哈哈小學和紫陽小學的同學們在博物館學習中心進行現場體驗。打開鳳凰新聞,查看更多高清圖片小凰了解到,本次“貝類王國”學習中心項目活動課程,主要以貝殼為中心主題,將藝術、科學、文學、數學等不同學科融合在一起,形成跨學科、互動參與式的學習課程。當天,同學們分別在不同老師的引導下,前往不同的體驗場地,和不同種類的貝殼來一場奇妙的“約會”。
在“貝殼風鈴”的體驗場地,翁秋虹老師引導同學們制作精巧的貝殼風鈴。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編織捕夢網,用彩色繩線串過貝殼作為風鈴,通過同學們的耐心編制,一串串色彩和諧貝殼風鈴正迎風搖曳。蔣文婕老師則帶領同學們,將挑選好的貝殼粘貼到自己繪制的背景圖上,創意的拼貼展現了他們巧妙的構思與想象,一幅幅相框內的拼畫就是一個個獨特的貝殼小世界;
而在郭靜儀老師的指導下,同學們正自己動手用熱膠槍制作小螺號,在小組同學的不斷磨合練習中,同學們逐漸吹出了響亮的聲音…整個活動,最引人注目的則要數“鸚鵡螺雕塑”的體驗場地。瞧,在李愉均老師的帶領下,同學們正通過橡皮泥來制作鸚鵡螺雕塑呢!“針對校園博物館學習中心的研究,我們學校做了兩條路的活動,第一條是本校學生的長期活動,再建貝類活動家園,第二條是舉行學習中心開放日,讓其他學校的學生走進我們的校園博物館,一同體驗學習、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讓學習中心能夠發揮它最大的價值。
”李愉均說。上城區教育學院副院長鄭一峰、浙江自然博物院副院長楊嶺和杭州師范大學第一附屬小學校長俞富根為開發團隊的老師們頒發聘書從博物館的成立,到如今中心項目活動課程的研發,其中少不了浙江自然博物院和上城區教育學院的幫助。
“此次培訓活動踏出了雙方合作的第一步,今后還將在微型博物館的項目中探索更多合作共建的新模式。增強學校學生對自然生態文化的學習熱情,促進博物館資源融入教育體系,加強博物館與學校、社區之間的共享交流,從而實現博物館教育和校園教育的雙贏。”浙江自然博物院的副院長楊嶺表示。“希望孩子們能夠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上城區教育學院副院長鄭一峰提出,作為中心開放日的首次“體驗館”,希望今天參與課程學習的孩子們能夠真正做到自由學習,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能夠把自己的奇思妙想以作品的形式展示出來,同時也期待未來能有更多的小學參與到這座開放的博物館學習中心,讓孩子們發現自己的興趣、找到自己擅長的點。
“未來學校將開發更多具有實踐性、跨學科性的博物館體驗課程,充分結合校內‘貝類王國’微型博物館、‘小小理財家’微型博物館,以及擬建設中的‘少年軍事家’微型博物館、‘侏羅紀公園’微型博物館、‘中國附小師范館’等場館資源,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在探究學習中感受博物館學習的樂趣。”活動最后,校長俞富根表示,之所以建設這么多的博物館,有三個目的,一是讓博物館成為學生們走向深度學習的一個載體;二是讓學生們通過環境的影響能夠有一種浸潤式的學習;三是讓孩子們在校園中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