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邏輯是既定的,但不是唯一的。你在創作時選擇遵循某種邏輯,便是符合邏輯性的。只不過,邏輯本身是存在嚴謹、松散甚至混亂之區別的,說白了便是有高下之分。比如音樂大師巴赫創作復調音樂時,在十二平均律這個基本規則下,旋律走向在樂理上最終形成了一個閉環結構。巴赫的這類曲目,你從哪個音符開始演奏,乃至于從哪個方向演奏過來都是可以的,聽上去都是和諧的。
![樂隊驗演奏廣場人物小品銅雕](http://home.diaosu8.com/upfiles/21052317/172421_54401.jpg)
因此,有人將其復調音樂與這種不可能圖形進行類比,發現巴赫在音樂里玩悖論。這就是巴赫的邏輯。彭羅斯樓梯同樣的,重塑也有自己的一套音樂邏輯,由他們自己的創作動機決定,所以如果聽眾預先了解了這種動機,知道了他們的創作邏輯是追求樂段銜接的緊密性,音階使用的合理性,演奏技法的精確性,就會覺得他們的創作態度與方法是嚴謹的,邏輯是自洽的,作品是完整的。這也是聽懂重塑的關鍵,他們的整體創作邏輯就是拿著英國后朋克的食材,烹飪出德國工業味道的菜。
大概就是這樣。當代音樂的邏輯,就是營養明確,有發展軌跡,有創作意圖,有表達能力。營養明確,就是你受過哪些音樂的影響,你的聆聽量和你愛的藝術家會非常明確地影響你的創作表達。發展軌跡,就是你如何吸收營養用自己的創作意圖去發展延伸。有創作意圖,就是你有情緒要表達,再不濟也有情感要表達。情緒高于情感,你應該知道。
有表達能力,也就是實現能力,有那個技術,也知道怎么用律動、旋律、音色、唱腔進行表達。我覺得這里什么嚴謹精密有邏輯有點被“綜藝標簽化”了,至少不能啥情況都拿這些玩意去往重塑上套吧。當然他們的創作思路和排練套路應該是有邏輯的。要說巴赫那什么音樂邏輯我覺得也不是華東說這個,或者至少差別很大。要說重塑那種一樣扎個刺往上疊樣式的,那就好比電子或者說就迪曲兒不也挺嚴謹精密有邏輯么。我覺得其實這里所謂邏輯就是這音樂單調枯燥沒啥情感,或者說有情感也凈是陰嗖嗖冷冰冰負能量的情感不適合節目上鼓吹。
怎么辦呢那就整個邏輯吧,咱講邏輯,顯得挺理性似的。音樂本身就是有其邏輯性的啊,這個太好回答了。比如一個簡單的動機,212,可以經過發展成為,這個手法叫重復。除此之外還可以向下發展,用模進的手法,比如171這樣的旋律。作曲的手法極多,什么模進啊、倒影啊、重復啊等等,都體現了音樂的邏輯性。
一個曲子的發展,都是要根據嚴格的理性邏輯來發展的,不能亂寫。每一種手法都有其特定作用:比如重復,大部分重復是用來增強音樂中力量感的,進行曲用得比較多。再比如模進,可以用作轉調離調之類的,也可以用來單純制造張力沖突或者上下落差。總之,所有的音樂都是要有邏輯性的,即便你自以為不按照邏輯來,實際上有可能還是在所謂的套路里邊{比如流行歌曲里很多常見的和弦走向,都是可以用古典音樂的手法解釋的}。
最后再補充一點小知識:每個作曲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音樂語言和邏輯性,這是不可替代的,相當于一個人心里是怎么想的,與先天的因素有關。假如題主對這個感興趣,可以去看看音樂語言方面的知識。在這里華東說的應該不是音樂結構上的邏輯。應該是音樂手法和思想、情緒表達之間的嚴密的邏輯性。流行音樂和古典不同,一般沒有標準的強制的邏輯結構,不像交響各部之間的結構、各手法的固定使用區分的那么清晰。但是高級的流行音樂,可以理解為高級的文章一樣,一樣是嚴謹、精準、沒有冗余的。
當我們對音樂足夠認真的時候,面對一段旋律、一種手法、一種配器的出現,我們都需要對此進行嚴格拷問,為什么它要出現,為什么它該出現在這,它和前后段落小結有什么聯系。這就是所謂音樂的邏輯性。精準的語言描繪復雜的思想,精準的用詞帶來直擊的力量。將語言換為音符,亦然。每一種音樂結構,每一種演奏手法,每一種音色,每一種調式,都有一種獨特的力量。
如果我們用還原主義的角度去看。一首歌曲的力量,不過是各種細節力量堆積產生的總體力量。對音樂邏輯更細節的闡釋便是:音樂總體性的力量究竟表達如何,取決的是每一分細節的成分多少與組合順序。而這個成分和組合順序,尤其是順序,可謂之邏輯。以本期《》歌曲為例,看看這首歌曲里的邏輯到底何在。按先后順序分析歌曲里面幾個關鍵元素:合成器鍵盤上不斷往復循環的旋律、不斷重復歌詞的演唱最先出現,這是壓抑的行進感。架子鼓敲擊使用的是刷子而不是鼓槌,整體音色干而沙。
這是塑造了一種輕度的跳躍感,和摩擦的粗糙感。有一種冷酷和粗劣并存的暗黑。在歌詞“i”之后,第一次迎來吉他刷出的失真音墻沖擊,然后瞬間消失。這是情感/思想的瞬間的失控與暴走,以及轉瞬后的抑制。在吉他失真穩定之后,緊接著的劉敏用鼓槌的敲擊,干脆而強力的阻止了失真的蔓延。
這可以看做充滿力量和強力的抑制。之后便是以上不斷往復的循環,暴力的音墻和穩定壓抑的節奏不斷往復,只等孕育力量最后的皸裂噴薄。在中間劉敏華東不同聲部的和聲演唱之后,由劉敏的女聲在尖嘯最完成最后的突破。女聲的尖叫撕裂伴隨著吉他音墻,在尖立和無力之中發泄,有憤怒,也有深藏的無力。最后,在尖叫之中,演唱幾乎戛然而止。
不過合成器穩定的旋律依然循環行進。所以這次憤怒和反抗起到作用了嗎,我認為沒有。高級的音樂通常不會有十分具象的描述,往往指向一種模式、一種共性、一類通用的思想情緒,《》已經算是給出了較為具體的答案。其情緒思想邏輯為:穩定、壓抑的前行,偶爾撕裂的情緒與思想的突破,再快速的壓制/自我抑制的強硬調整,直到最后忍無可忍的爆發一嘶吼,再到嘶吼之后一切如常的壓抑前行。
《》所有的編曲全部是為以上邏輯服務,所有音樂元素的存在、長短、先后順序沒有一處可以變化。這便是重塑所謂的邏輯,以及建筑般的嚴密。其實重塑在嚴肅一些的樂隊中,算是表意比較明顯的樂隊了。這首歌邏輯/結構也并不算非常復雜,算是在幾分鐘內一次精巧的情感控制和思想探究。雖然歌曲的理解千人千面,不過結合其標題/歌詞,重塑已經給出了非常具象的理解。如果想更為直接的理解,可以看看這首歌曲的,看看重塑心中的此曲。
指路:重塑雕像的權利《》_嗶哩嗶哩つロ干杯~-當然,如果《》對《》的借鑒再少一些應該算是非常好的創作了。不過,雖然這兩首歌曲有著一定相似的邏輯,表達還是是有很大不同的,應該算是借鑒手法和邏輯,有一定創新的致敬習作。
上班忙,但這么好的節目,知乎諸多大神都沒咋細寫,我還是爭取多寫一點,下一篇明天再來。另外可以看看我這篇文章,同樣是談類似的問題,寫得會更詳細一些。搖滾音樂的魅力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