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報》第257期美術聚焦黃河品格在當代的藝術呈現任軍偉/學術主持編者按:習近平主席在2022年新年賀詞中談道,“黃河安瀾是中華兒女的千年期盼”。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黃河同長江一起,哺育著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文明。九曲黃河,奔騰向前,以百折不撓的磅礴氣勢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新中國成立以來,眾多藝術家以黃河為表現主題,創作了大量的優秀作品。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處于重要歷史時期的今天,藝術家們為了表現黃河的歷史感、厚重感、現實感和時代感,在前人的基礎上,力求將新的藝術語匯與時代精神結合,創作出主題鮮明、氣象闊大的藝術佳作。
本刊圍繞黃河品格在當代的藝術呈現相關問題展開學術探討。吳為山:通過文藝作品表現黃河精神、講好黃河故事徐漣:塑造當代黃河精神新的視覺形象:通過文藝作品表現黃河精神、講好黃河故事薛永年: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通過文藝作品表現黃河精神、講好黃河故事王克舉:黃河的魂魄在何處——關于黃河長卷創作的思考陳明:黃河精神對當代主題性美術創作的意義劉凱:中國現當代美術創作中的“黃河品格”及其表現高敏:黃河題材美術創作的時代性與民族化——從謝瑞階的《中流砥柱》談起吳為山?聶耳?雕塑?185×110×220?2009年黃河,是生命的源泉,宛如中國龍躍動的血液;
黃河,是文化的象征,撐起炎黃子孫的精神支柱;黃河,是歷史的沉淀,鼓舞著中華兒女勇往直前。黃河奔騰不息的河水飽含著思想性、文學性、歷史性,飽含著澎湃的愛國激情;黃河奔騰不息的河水,推動著新時代的發展,昭示著偉大的時代精神。
從史前文明開始,黃河流域就初現中華文明的曙光,黃河文化隨著中華民族的誕生而出現,隨著中華民族的發展而發展,進程從未間斷。神州俯瞰,巨龍奔騰、金光閃耀,黃河自西北從天而降,匯千川百流,越崇山、經黃土,浩蕩東流。如何通過文藝作品表現出黃河精神、講好黃河故事,展示出這一自然之河、精神之河,是每個時代、每一名文藝工作者都在思考的問題。黃河精神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黃河自身形成的自然之美。這種美,既有旖旎之秀美,也有磅礴之壯美。
從巴顏喀拉山到渤海灣,奔騰的黃河水譜寫著壯麗的樂章,哺育了世代的中華兒女,也塑造了璀璨的中華文明。另一部分是由治理黃河的中華兒女創造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民族治理黃河的歷史也是一部治國史。黃河寧,天下平。
一代代炎黃子孫在贊嘆、敬畏黃河的同時,與黃河共生共進。這迸發出了強大的創造力,也豐富了黃河精神的內涵。刻骨的感受和深沉的思索孕育了無數經典作品,如抗日戰爭爆發以后,喚醒中華民族英勇抗爭斗志的《義勇軍進行曲》《黃河大合唱》;如描繪“萬里黃河第一壩”、歌頌新中國建設事業的《黃河清》;
如營造出中華民族飽經憂患的深沉情感的《黃河初醒》《爺爺的河》;如象征著生生不息的開拓精神和勇氣的《在激流中前進》《黃河大合唱——流亡·奮起·抗爭》;如刻畫冒著敵人的炮火不斷前進、凝聚中華民族巨大精神力量的雕塑作品《聶耳》…名作、力作不勝枚舉。這些作品的共同特點是形成了一個相互呼應的強大氣場,這種呼應飽含著民族的血脈,共同奏響了中華民族心靈深處的旋律。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幾代文藝工作者都創作出了以黃河為主題的經典文藝作品,并形成清晰的脈絡。
黃河哺育著人民,人民也保衛著黃河,黃河也逐漸成為了新中國文藝中的一個經典的圖像。在這一過程中,“黃河精神”的概念也逐步被構建了出來,我們的文藝發展也在表現“黃河精神”的過程中漸漸走向成熟和完善。與此同時,黃河形象也從空間視域下的地域研究中跳脫出來,進入到了更為廣闊的理論研究領域當中。研究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不僅要做好文藝創作,也要做好理論研究。
文藝的繁榮離不開與文藝評論的有效互動。為了更進一步講好“黃河故事”、更深一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就要用優秀的、有激情的評論激勵新時代的文藝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