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地探訪“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把黨來比母親…”剛走近位于乳山市馬石山上的馬石山十勇士紀念館,耳邊就傳來陣陣童聲,原來是乳山市光明街小學的學生們在這里舉行主題快閃活動,唱響心中的贊歌,追憶紅色歷史。廣告制作網頁.真實互聯網項目貫穿,源自實戰點評,0基礎入門到精通.童聲裊裊回蕩在耳畔,站在紀念館向馬石山下遠眺,滿目蒼翠,山下村莊升起縷縷炊煙。這座形似“駿馬”的山脈走過了斑駁歲月,滋養了一方百姓,仍奔騰呼嘯著。
70多年前,馬石山曾見證了什么樣的故事?演繹過怎樣的人間大義?它為何至今仍被人銘記?視死如歸十勇士四闖敵人圍網一走進展館,映入眼簾的是主題雕塑。十勇士從巖石中幻化而出,肩扛步槍沖鋒向前,還有數支八路軍小分隊帶領群眾突圍——他們在沒有相互聯系的情況下,仿佛聽到了一道無聲的命令,不約而同地打響了救援群眾的馬石山反“掃蕩”突圍戰。
最終,400余名指戰員英勇犧牲,成功救出馬石山區數十里內的群眾6000多人。廣告勤思心理學考研資料,考研強化課程,直擊考點,全科聯報減1000,更可免息分期!1942年,敵后抗戰處于最艱難時期。這一年,日偽軍在春、夏、冬季對膠東根據地分別進行過大“掃蕩”,馬石山正是日偽軍冬季大“掃蕩”的主要合圍目標。
馬石山地區是膠東抗日根據地的重要后方,這里不但有兵工廠、印鈔廠、制藥廠,還是膠東軍區指揮機關、黨政機關、膠東育兒所、醫院等所在地,因此成為日本侵略者的“眼中釘”。而今,參觀馬石山十勇士紀念館的人很多,但沒有嘈雜的聲音。望著那雕塑,仿佛能聽到勇士們吹響戰斗的號角,能看到他們以命相救的英雄壯舉。伴隨著冬季蕭瑟寒風,日偽軍對覬覦已久的馬石山地區發動了空前規模的大“掃蕩”——白天嚴密搜索,夜晚露宿山野,每隔百余米點燃一堆篝火防突圍,幾天之內完成了對馬石山周圍20平方公里地區的拉網合圍,未來得及撤離的數千群眾被圍于“網”內。
敵人不斷收網。暮色中,忽然從西面傳來喊聲:“八路軍來了!”村民們紛紛從躲藏的地方鉆了出來,只見10名八路軍戰士迎面走來,他們頭戴鋼盔,身穿黃綠色棉軍衣,腿上綁著綁腿。一名戰士抬腿登上山巖,揮動胳膊說:“鄉親們,我們帶大家一起突圍。”廣告一刀9999級-鐵血經典,一刀滿級,融合全戰斗系統,帶你體驗不一樣玩法!
他們是膠東軍區五旅十三團七連二排六班的戰士,從東海軍分區執行舊被服押運任務歸途中路過馬石山。面對勢單力薄的群眾,面對數以萬計裝備精良的日偽軍,他們毅然放棄歸隊,冒著犧牲的危險,為掩護群眾“四進三出”包圍圈。
日軍飛機狂轟濫炸,戰士們與四面攻山的敵人殊死拼殺,子彈打光了,就用石塊砸向敵人。最后,只剩下班長王殿元和其他兩位戰士,三人抱在一起拉響了最后一顆手榴彈。日軍被殺退了,驚慌的群眾從戰士用生命撕開的突破口沖出了包圍圈。
而戰士們,本可以全身而退,卻反復進出包圍圈,一次次營救群眾,直至彈盡路絕。他們之中年齡最小的只有16歲,年輕的生命被永遠定格在這青山之上。記憶永存是對英雄最高的禮贊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都以為馬石山突圍戰中的英雄只有“馬石山十勇士”,然而英雄不會被遺忘,在那個生死一瞬間的寒夜里,與群眾生死與共、以命相救的還有許許多多英雄。
廣告小程序如何開發小程序,快速生成專屬小程序全行業一體化小程序解決方案,助力.他們是奮力突圍的十八勇士、十六團團部及三個營、十七團七連、東海獨立團二連一排…無論建制、人數,在群眾危難面前、在生死考驗的那個馬石山之夜,每一支突圍部隊都帶出了成百上千的被困群眾,用鮮血和生命忠實地履行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錚錚誓言。向馬石山最高峰走去,只見山頂巍峨聳立著一座革命烈士紀念塔,前來參觀學習的人們一級一級踏上638級臺階,爬到山頂緬懷英雄。
腳下的石階多是周圍村民一塊一塊抬上山的,坡陡的地方需要8個人一起抬著往山上挪。當年抬過石階的老人王玉花說:“從小聽十勇士的故事長大,英雄們為了咱經歷了多少腥風血雨兒,才換來了現在安定的生活,咱也得為他們做點事情。”在紀念館西側,矗立著一座革命烈士英名錄墻,4735名犧牲烈士的姓名一一鐫刻在上。碑刻不光記載著日軍制造的慘絕人寰的馬石山慘案,也銘記著面對民族入侵、亡國滅種,中國共產黨為贏得抗日戰爭勝利浴血奮戰的歷史擔當。
到紀念館的路坡度又大又陡,每年清明節,很多山下村子的村民徒步40多分鐘走上來,只為在烈士名錄紀念墻前獻上一束鮮花。廣告自媒體平臺推廣!穩定!2014年,馬石山十勇士與狼牙山五壯士一起被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為首批全國著名抗戰英雄群體。2015年,在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式上,“馬石山十勇士”榮譽旗被編入英模方隊接受檢閱。親歷故事乳山市東鳳凰崖村村民楊棟森——東鳳凰崖村的紅色革命印跡今天我給大家講的是發生在乳山市東鳳凰崖村也就是我家的一段紅色記憶。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東鳳凰崖村隸屬于牟平六區二海鄉,地方雖然不大卻很繁華。
這個村是鄉公所的所在地,街市遍布飯店、商號等,當時曾有“東有崮頭街,西有鳳凰崖”之說。我的爺爺楊瑯軒所在大家族的堂號叫“修德堂”,生意號是“德慶和”,經營著粉房、糕點鋪、藥鋪等。1935年,我爺爺楊瑯軒在萊陽教書時加入中國共產黨。1936年春天,受黨組織的委派回到老家東鳳凰崖村,以二海鄉鄉長的身份作掩護,在自家建立起黨的地下交通站。為了便于開展地下工作,黨撥給他幾石糧食作為經費開辦飯店,店名叫“開一天”,從此經常有我黨的同志喬裝改扮成貨郎,磨刀剪子的、鑿磨的、鋦鍋鋦盆的,來到鳳凰崖,楊家都以客相待,留他們吃飯過夜。
時間長了,十里八村都說我爺爺好心眼,因為他們并不知道爺爺的真實身份。趙介民就是訪客中的一位,我爺爺曾護送過他,還有膠東公學的學生。1937年天福山起義,1938年2月雷神廟戰斗后,三軍有一部分人來到楊家,正逢我老太劉氏去世,家里在停靈祭吊,他們以牟平國難教育會、山東省膠東民眾總動員委員會的名義為我老太送來挽聯,上聯寫“庭訓遺后昆造就出許多革命分子”,下聯寫“閑范昭鄰里激勵起無數救國先鋒”。
時任中共膠東特委民運部兼膠東民眾總動員委員會主任的于克恭,是崮頭鎮地口人,與鳳凰崖同屬牟平第六區,膠東第一個婦救會就是他們當時成立的。4月,三軍往蓬黃掖轉移時,我家給提供了路上吃的干糧,剛成立的婦救會則連夜趕制布鞋。1940年,膠東地委晚上轉移到于克恭老家地口村,頑固派苗占魁聽到風聲挨家挨戶查戶口。
于克恭帶領一部分人去了肖家他姐姐家躲藏,另一部分由民運部部長于洲領著來到了東鳳凰崖村修德堂,我爺爺把他們藏在棺材里才躲過一劫。1941年之后,膠東黨政機關轉移到牟海縣,并把第一兵工廠、第五兵工廠遷移到鳳凰崖,不久膠東公學也隨之轉移到這里。1942年膠東軍區成立后,軍區后勤處就設在我家客屋,高大山政委長期住在這里。膠東軍工局局長范心然時常來鳳凰崖與高大山同住,組織協調后勤物資供應和軍工生產,同樣駐扎在二海鄉的膠東軍區司令員許世友也幾次來我家找高大山和范心然。
同年,在東鳳凰崖村成立了膠東育兒所,1943年建起了實驗小學。廣告110、119、911、999等世界各地緊急電話號碼的由來是怎樣的?巍巍馬石山,濃濃乳娘情,應該被歷史和人民銘記的還有東鳳凰崖村這個當時不足百戶的小山村,它為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建黨百年的歷史時刻,借助豐富的紅色資源開展好黨史學習教育,必須銘記光輝歷史,傳承紅色基因。
記者手記人民至上的真實寫照馬石山十勇士紀念館里展示了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讓參觀者感慨感動,內心震撼。為什么勇士們能不惜生命、舍生忘死呢?是什么讓他們在沒有統一指揮、彼此失去聯絡的情況下,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挺身而出?又是什么讓他們有勇氣反復闖進敵人包圍圈,一次次營救出被困群眾,直至彈盡路絕呢?這個問題的答案,用四個字可以概括,那就是“人民至上”。馬石山十勇士等是革命年代共產黨人的先進代表,正是因為忠實履行了“人民至上”的理念,踐行初心使命的諾言,他們才被人民群眾稱之為英雄,才被人民群眾永遠銘記在心中。
正是因為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中國共產黨才贏得了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偉大成就。“求木之長,必固其根。欲流之遠,必浚其源。”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從先烈的故事中讀懂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找尋力量源泉,弘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積極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牢記使命、繼續前進,共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