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國家,有一個著名的國寶,叫做“馬踏飛燕”,相信有些人看功夫片的時候就聽過這個名字。如果你經常旅游的話,就經常能看見中國的旅游標志,那個標志上的馬就是“馬踏飛燕”的側影,在課本上也有“馬踏飛燕”的文章。它是我國東漢時期的一個著名的銅奔馬,可以說是非常出名的,具有很高價值。但是你不管在哪里,你都只能看見銅奔馬的側面,很少會有正面照片出現(xiàn)。
就連官方也是發(fā)銅奔馬側面的照片,很少出現(xiàn)正面的照片。在1969年,一個正在挖防空洞的村民正在勞作,用鋤頭挖地,突然挖到了一個硬的東西,把他的手都震麻了。他一點一點地拋開周圍的土,就發(fā)現(xiàn)這好像是一個古墓,便報警交由國家來處理,國家就會派人來勘測,隨后專家快速到達現(xiàn)場,進行一番準備后就進入古墓里面進行勘察。當時大量的文物出土,而“馬踏飛燕”就是其中之一,當時它并沒有引人注目,只是眾多銅制工藝品中的一件不起眼的銅制品。但是出土兩年后,在1971年被當時的一位姓郭的考古學家看到了這座銅奔馬,聲稱這個這個銅制品有很高力學和美學的價值,大力支持這個文物送往北京展覽。
東漢銅奔馬“馬踏飛燕”,又稱之為馬超龍雀,馬踏飛隼等,是屬于青銅器一類。現(xiàn)在是珍藏于甘肅省的博物館內,它的身高是34.5厘米,長度是45厘米,寬度是13厘米,而重量達7.15千克。它的形象矯健,馬首微微昂起嘶鳴,前面頭頂鬢毛和馬尾一起向后方飄著,軀干卻肌肉飽滿,腿蹄輕健,四肢動感十足。三足是騰空狀,一只足踏飛燕。有駿馬飛騰,四肢疾跑之勢。
它的名稱可是想了許久才得來,由很多的專家用不同角度命名,最后它的名稱被定為東漢銅奔馬,除了這一個還有其他的名字,比如:馬踏飛雀,天馬之類的名稱。這么多的名字,在藝術界里面是絕無僅有的一例,由此可見它的影響力。不同的角度是由于銅馬的馬足所踏的的鳥的種類,銅奔馬這個名稱是比較平實的,不會出錯,也避開了馬足所踏的鳥形底座本身屬性的定位。在銅奔馬被確定名稱之后,先是成為了我們國家旅游的標志。在1986年又被定為國寶級的文物,此后的2002年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展覽文物目錄》。
從它剛出土時的不起眼,到后面的國寶級文物,都是因為人們發(fā)現(xiàn)了它的可取之處,發(fā)現(xiàn)了它的工藝和藝術,還有它所表達的效果,讓國寶擺脫被塵封的命運,綻放自己的光芒。現(xiàn)在銅奔馬珍藏于甘肅省博物館,珍藏著它那矯健的身軀,馬首微微昂起,像是在嘶鳴一般的俊美。優(yōu)美的軀干線條,展示出它飽滿的肌肉,但是又那么輕健,似飛馳一般。它最精妙的地方在于它三足騰空,一足輕輕踏著飛燕,讓人體會到的只有自由之意和身軀的美感。
但是我們看到了這么多“馬踏飛燕”的照片,飛馳的駿馬非常的有型,卻從未見過“馬踏飛燕”的正臉照,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心。這是為什么呢?官方并不是不想給銅奔馬拍正臉照,只是銅奔馬正臉太過于搞笑,讓人哭笑不得。古人為了將銅奔馬側面飛馳的身姿展示得更加唯美,就只能將正面設計的微妙了一些,導致從正面不僅看不到飛奔的身姿,也體會不到飛馳的感覺。
這個正面是不是讓人哭笑不得吶?比起那完美的,看起來非常帥氣的側面,正面是不是讓你捧腹大笑。猶如二哈一般,讓之前那完美的飛馳駿馬的映像徹底破滅,瞬間忘掉從側面看到的體會。從正面你就只能體會到這匹馬一定經過了長時間的奔跑,長時間的奔跑導致它的面部抽象,猙獰成這樣子,讓人忍俊不禁。
看完了正面是不是就理解為什么官方不拍“馬踏飛燕”的正臉照吧,還是它的側面更有感覺,更有意味。而側面卻更能讓人品味其中的意義,也能便顯出銅奔馬流暢的身軀。讓看到它的人體會到它的美,體會到飛馳的自由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