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袁杰一個個用稻草編織而成的巨型“恐龍”、“鱷魚”等工藝品,佇立在田間地頭。這樣的場景近日在視頻社交軟件引起了廣泛關注。澎湃新聞聯系上了視頻發布者,這位來自江蘇沭陽一家景觀公司的業務主管謝壯志表示,他們從2016年開始做稻草工藝品,目前年銷售額可達4000萬元左右,產品銷往了全國幾乎所有省份,買家以景點、農場為主。稻草工藝品除了釋放創意,還開創了秸稈利用的新途徑。據謝壯志介紹,他們的作品所用原材料,就是用回收的秸稈編織而成的草繩。
不是名山大川,也不是價值連城的藝術品,相對“草根”的稻草藝術品走紅背后,也折射出旅游業態和城鄉融合發展的深刻變革。稻田雕塑火了猛獅、駿馬、霸王龍…造型各異的稻草工藝品,仿佛組成了一個“稻夢空間”,一則介紹稻草雕塑的視頻近日在視頻社交軟件上火了一把,引得不少網友點贊評論。澎湃新聞注意到,不少人在點贊“有創意”的同時,也認為“這樣的工藝品很接地氣”,讓人們找到了兒時的鄉愁記憶和稻香味道。視頻發布者,位于江蘇沭陽的某景觀工程有限公司業務主管謝壯志表示,這些工藝品需要先進行框架的焊接搭建,然后再用草繩進行手工編織,需要的話還可以上色。
編織的過程不算復雜。據謝壯志介紹稱,該公司在當地聘用了30多位村民進行編織,只需進行簡單培訓即可上崗。據其介紹,團隊成員以“85后”、“90后”為主。預判到稻草工藝品的市場潛力后,他們于2016年由綠化景觀轉型做稻草工藝品,目前年銷售額4000萬元左右,產品銷往了全國各地,“幾乎每個省都有訂單”。澎湃新聞注意到,在“花木之鄉”沭陽,有不少經營稻草雕塑的商家。
宿遷另外一家園林景觀工程有限公司的張姓負責人表示,大型的稻草雕塑,甚至可以賣到幾萬元一個。據其介紹,公司的訂單基本上以政府采購為主。如今,這樣的稻草工藝品在各類景區已經開始變得常見和熱門了,市場還在逐漸打開。
6月1日,謝壯志在朋友圈發布稱,今年6月20日前的訂單已經預約滿了。從廢棄物到價值重塑稻田藝術品走紅的同時,也是對秸稈利用的利好。謝壯志介紹稱,這些工藝品不會直接用秸稈來制作,“不是從田里拿來直接用”,但編織所用的草繩,都是由回收的秸稈加工而成的。盡管沒有具體統計過公司一年內采購秸稈的數量,但謝壯志直觀感覺到,“量還是蠻大的”,也算是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秸稈禁燒工作。澎湃新聞注意到,眼下正是各地部署夏季秸稈禁燒工作的當口。
以沭陽為例,據沭陽縣政府官網報道,5月29日上午,沭陽縣召開了夏季秸稈禁燒工作動員會,要求按照“疏堵結合、以疏為主,全面禁燒、常態化管理”的原則,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形成以秸稈還田為主的多元化秸稈綜合利用格局。
稻田工藝品正是對秸稈綜合利用的一種方式。在當地另一家老牌的稻草景觀公司總經理王慶敏眼里,秸稈并不是“廢品”,而是可以通過精細編織和加工,實現身價的倍增。稻田藝術興起背后早前,王慶敏開了家網店,和沭陽大多數電商人一樣售賣苗木。直到2015年左右,有客戶咨詢她有沒有稻草人賣,這為她打開了“新世界”。王慶敏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她也做過研究,發現國外的稻草工藝很受歡迎,但國內市場還沒有完全打開,這給她帶來了很大的啟發。
比如日本的香川縣和新潟縣,每年都會舉辦稻草藝術節活動,展示各類大型稻草雕塑,并開放讓市民參觀、合影留念,帶動了觀光熱潮。不是名山大川,也不是價值連城的精美工藝品,看似普通的稻草雕塑何以熱門?對此,年輕人或許更能理解稻草工藝品的走紅。曾去過江蘇溧陽別橋原鄉稻草景區的王女士告訴記者,他們一家人去玩時,她的婆婆覺得平平無奇,但她和孩子就覺得很新穎,“很好拍”,興奮地到處拍照。
澎湃新聞注意到,關于上述景區的公開報道并不算多,但在抖音平臺上,涉及該景區的視頻閱讀量卻有近500萬,大量游客拍攝的作品產生了“滾雪球”效應。隨著城鄉進一步融合,城市人周末“下鄉”的意愿變得更加強烈。而在社交媒體日漸發達之后,進一步催生出“打卡經濟”、“網紅經濟”,旅游業的深刻變革不可避免。謝壯志也談到,該公司的銷售額這幾年有個遞增的過程。究其原因,多數景區和鄉村旅游景點開始迎合新需求,嘗試新的產品,而國內的旅游產業市場也在持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