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我蒐了不少照片,發現其中一張照片的建筑物為包公祠,而一旁確有一鑄人。這不禁讓我感到驚奇,此種跪姿的雕像,除了著名的岳飛和秦檜外,還是第一次看到。翻索書籍、網絡終于得到一些線索,原來其中的故事也是一番血淚。照片左為跪姿者是民國初年的泰安知事馮汝驥,他能跪在包公祠前,顯然有人故意為之。馮汝驥是河南祥符人,民國二年署任,三年實任泰安知事,相當縣長。當時年僅三十多,能當上此官又是一番故事。他的母親是袁克定的奶媽,而袁克定的父親就是袁世凱。
當時是北洋軍閥統治,他家又和袁世凱有淵源,所以才能當上了縣知事。也正是有這座靠山,馮汝驥到任后才敢肆無忌憚的貪污索賄,一年左右已有四五十萬到手。他到任后,搜羅了幾個人為他出謀劃策。當時,民國剛建立,重新丈量土地。
這些人便教馮汝驥如何貪污。當時的官府規定將1912年前的房產、土地契約全送官府驗視。如果認為合法,就用事先準備好的條文貼在舊契上,并加蓋縣府印章,謂之“紅契”。如果沒有走這個流程,就是“白契”,是不合法,所以要定罪。雙龍池而整個流程是要收錢的,馮汝驥就在這上面搞花樣。北洋軍閥當政后,戰亂不歇,政局不穩,壓在百姓身上的苛捐雜稅極多。普通的老百姓忙活一年,要將三分之一的收入拿去交稅。生活已經是非常不易,而馮汝驥又往百姓身上狠抽一鞭,更被百姓唾罵。
他下令后,泰安縣幾十萬百姓跑斷腿。一個個如熱鍋螞蟻,紛紛進城辦“紅契”。大街上熙熙攘攘,全是來城里交稅的鄉下人。他們一年掙不了多少,忙這件事少說十天。在城里住宿吃飯又要花去不少,有人甚至保祖業而賣糧食,更有甚者饑寒病死。收稅時,縣府用銀元計算,銀號一股腦的漲價。這些全是馮汝驥事先和他們說好的。而百姓多是持有銅元,按正常價八吊兌一元,而當時兌換價整整提供兩吊還要多。
等上交國庫時,馮汝驥用銀元換銀號的銅錢,是按八吊一元,多的部分進了馮汝驥一伙的腰包。正所謂一句話跑斷腿,受此委屈的百姓恨不得扒了馮汝驥的皮。沒多久,泰安傳出一首曲子:馮汝驥,坐泰安,土地加稅房扣捐。臘月里,冰雪天,地保衙役都摧錢。交錢日期不準變,到期不交把眼剜。
肚里無食身發抖,城里鄉里哭連天。又有:馮汝驥他娘咽了氣,老百姓都得送吊喪費。還有:馮汝驥來泰安兩年多,刮走地皮幾火車。每一首都包含了老百姓對馮汝驥的深情慰問。為了多斂財,馮汝驥又想一招。舊時收商稅設一規矩叫“行戶換貼”,城里有商會收,鄉鎮有“行戶”收。他們有秤、斗等計量工具,每一商業活動幾乎都有稅。
泰安縣的鄉鎮,每個鎮長為行頭提供擔保,行頭再出錢買行貼。相當收稅者買了許可證,每五年換一次。馮汝驥到任時,才換兩年多,他為了斂財就強行換貼。新舊行戶為爭奪有限的許可證,一面出高價競標,一面重金行賄。由此產生的金錢漏洞,又被轉到百姓身上。壓抑許久的百姓開始告狀,但馮汝驥靠山硬,咋告都沒用。到1915年底,馮汝驥到陜西擔任財政廳廳長。馮汝驥的貪財手段當然不止這兩項,他在任兩年左右就有四五十萬銀元了1917年,一名流倡議每人出一文錢,為馮汝驥鑄造生鐵跪像。
這個倡議合乎民意,連乞丐都捐錢,足見馮汝驥多么被憎恨。到六月,馮汝驥鐵像鑄成。整體高一米二,面若苦瓜,頭頂元寶,雙手舉到肩膀高,各托一個元寶,全身用銀元作裝飾。此鐵像最初放在通天街北口、雙龍池南。后來新縣長到任,見此像大怒,將倡議者逼死。
把鐵像埋于關帝廟后。1923年夏,此像被挖出立回原處。新縣長又買通人埋了此像。1928年,此像再被找回。1931年,韓復渠任省主席倡廉,泰安西門甕城建包公祠。眾議后,此像遷到包公祠門口,并在鐵像后的墻壁嵌入碑記一塊。1947年,包公祠毀于戰亂。次年,鐵像被融成鐵塊賣掉。
至于馮汝驥據說到天津作寓公不久便花光錢財,落到街頭乞討,貧寒交加以至病死。傳言,他乞討時,絕不敢見山東人,更不敢拿山東人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