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記者獲悉,譽享全球的著名雕塑藝術家托尼·克拉格托尼·克拉格1949年出生于英國利物浦,并在1977年移居德國伍珀塔爾工作及生活至今。作為一位在全球范圍內極具影響力的雕塑家,克拉格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便聲名鵲起。他不斷探索人與物質世界之間的新聯系,正如他構思的想法或雕塑形式沒有限制一樣,他使用的也材料沒有限制。
![魚躍龍門石雕塑-學校、企業動物景觀雕塑擺件](http://home.diaosu8.com/upfiles/21050917/174139_61372.jpg)
克拉格的作品不聚焦于自然及人的外貌,反而關注到人為何進化為現在所呈現的外形、以及人類何以為人類。克拉格于1994年當選皇家藝術學院院士;2007年在東京獲頒高松殿下紀念世界文化獎;2012年被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授予一等功績勛章;2016年授封騎士榮譽。托尼·克拉格,《面具》,2021,青石,90x70x30厘米,,將于上海展出的七件雕塑創作于2018年至2021年之間,將克拉格長期以來通過物質的動勢力量來構想雕塑形態的興趣展露無遺。
敏銳的洞察力和對周遭世界的感知是克拉格作品的精髓,在創作中,他一直致力于重塑傳統意義上的“眼見為實”,藝術家將每件作品都視為一次絕無僅有的實驗,以此探尋物質性、比例和體積的無窮可能。本次展覽選取的作品全方位地呈現了克拉格對于雕塑藝術的高遠追求,以及他在雕塑創作中的豐富變化。構思作品時他常常從自然形態或人像等基礎概念出發,而后逐漸締造出恢弘復雜的結構。
克拉格曾表示:“創作雕塑,不僅是關于改變物質的形狀和含義,還與改變自己有關。”克拉格過往作品的主要材料多是大理石、玻璃、砂巖、玻璃纖維、木材、鑄鋼和塑料制品,而本次展覽將重點呈現一系列青銅雕塑,及一件今年全新創作的石料雕塑《面具》。
托尼·克拉格,《頻次之間》,2020,銅,43x26x36厘米,,克拉格為此次上海個人首展特別選取的作品,集中凸顯他從1970年代便開始探索的疊砌創作法。藝術家先繪制雕塑的草圖,然后將一個個精密而形態各異的部分拼接,塑造成一件牢固的、聚合的作品。克拉格經典的創作特色和近期的雕塑形態在畫廊空間中彼此對話,體現作品多樣的輪廓和質感,例如創作于2018年、在堆砌的原木表面澆鑄黃銅的《雙》。盡管運用的材料質地堅固,作品整體卻流淌出一種動態和活力。正如策展人、藝術史學者喬恩·伍德博士所言:“這些作品提醒我們,人事有代謝,沒有什么是不變的。
”2020年創作的《似是而非》展露出一種游離于有形與無形之間的幻象,當觀眾凝視雕塑時,能夠感知到輪廓之下這件作品真實的存在。作品《寄信者》、《頻次之間》和《均》分別創作于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展示了克拉格實踐中反復出現的形態和材料,藝術家仿佛借此同青年時期的自己對話,回溯過往的藝術之路。克拉格的疊砌創作技法主要源自于他對于地質和環境的關注。1975年英國泰特美術館展出的作品《堆》,及1987年海沃美術館展出的同年創作作品《大教堂》中,他大量運用了各式各樣的回收材料和地質礦物。
2020年完成的作品《無題》由多重青綠色層面堆砌而成,作品與藝術家1960年代末期在化學實驗室的工作經歷緊密相關。《無題》也是藝術家對自己以現成塑料制品為主的早期藝術創作的一次回顧,他用其獨特的藝術語言,重新思考何為形式、何為結構。克拉格的大規模戶外雕塑在世界各地廣泛展出,觀眾還能通過此次展覽中的作品了解其大型雕塑創作。藝術家曾于分別于2017年及2021年5月至9月,在英國約克郡雕塑公園及霍頓莊園呈現其大型戶外雕塑。
2008年9月,克拉格甚至在他生活居住的德國伍珀塔爾,開設了自己的戶外雕塑公園和畫廊伍珀塔爾雕塑公園,選址毗鄰藝術家的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