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優越的地理環境和多姿多彩的地方文化決定了中國的雕塑題材的廣泛性。在中國雕塑題材中,不僅有植物、人物、動物、虛構的動物(龍、鳳、麒麟 等)神話性的動物、還有自然山水、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生活場景以及生活器物等。2.在西方,從古希臘開始,雕塑的題材基本上是以神話人物
和英雄人物為主體,人像始終占據著雕塑題材的主導地位,涌現出眾多優秀的人像雕塑作品。有單人的也有組合的,動作姿態豐富多彩。1.中國古代雕塑藝術具有如此成就,但它的歷史卻極為沉重,它從未獲得作為獨立藝術發展的狀態,它或是輔佐宗教信仰,或是隨屬喪葬習俗,或是依附于建筑裝飾,始終從屬于不同時代的宗教需要和政治需要,被視為匠行之作、雕蟲小技。
在技藝的傳承上,中國傳統手工業者的師傅帶徒弟、面授心傳等方式也嚴重地阻礙了雕塑理論的發展,所謂正宗和程式化也極大的限制了中國雕塑藝術的進程。2.而在古代歐洲,雕塑家們則普遍受到社會的重視,從古希臘時代就已經開始。古風時代便有不少雕塑作品留下了創作者的名字。從米隆開始,雕塑家的生平也開始為后人所熟悉。這些學院派出身的雕塑家們在古希臘不再是簡單的工匠,而變成了博學之士,享有了智力性創造活動的特權。
從古希臘開始,那些優秀的雕塑作品都帶有一種明顯的對社會的觀察和創作者的美的思想,實踐能力強,審美性占據了主要地位。1.比較現在中西方文化之間開始了融合雕塑的造型手法,不難發現,西方的雕塑藝術大多是以裸體造型的形象出現的,手法上寫實、逼真、生動。受古希臘科學主義和理想主義的影響,西方的文化在發展的過
程中形成了重視邏輯推理的思維模式,這種文化特質使得藝術在形式上也講究科學性和合理性,表現在造型藝術上就體現出西方注重再現、模仿、寫實、比例、追求美和真統一的思維模式。2.而中國古代的雕塑在塑造人物或動物形象時,并不會刻意地去追求嚴格的比例和解剖,也不去追求外在形象的精確與酷似,而是重視人對造型藝術的情感感受與體驗,更關注人物和動物的神采和意蘊,并加以有意的突出、夸張或變形,使形象更為明。因此主要是因為我們中西方的審美觀不一樣雕塑在造型上從一開始就出現迥然不同的視覺效果,其實就是一個注重形似一個注重神似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