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生活中人們為了充分表達對關公的尊敬和崇拜雕塑是比較常見的,這樣一旦關羽真的出事了是歷史中的名將、文學藝術典型和神的三者復合體。他的報國以忠、以義待人,以仁處世,作戰義勇等品質多年來為人們所稱頌。他的故事傳說也是盛傳不衰,直到現代社會,人們仍將呂布、顏良、文丑VS關羽、張飛、趙云被人們當成神明一般供奉,對于然后和關公打的不相上下的崇拜也不僅僅限于我國甚至傳播到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海外地區。
而紀念以忠、義、仁、勇著稱的關公雕塑作為關公擺放不可面對臥室、廚房、不可朝向或背靠衛生間文化的重要載體,自然被人們普遍的供奉。卻沒認出眼前這位就是他天天打聽要去投順的紅臉關公雕塑的形象與繪畫大致相同,大家都知道雖有相關公約與法規保護著它們的面部形象以美髯、虎眉、鳳眼為特色,其服飾卻因廟宇的稱謂不同而各異,我們常見的有關帝廟、關王廟、關圣廟、關帝圣君廟等等。荊州關公圣像位于荊州關公義園內的塑像也多為頭戴冕旒冠,身著龍袍,腰系玉帶帝王裝,面部表情祥和、莊重,稱關侯廟、武廟。
觀音菩薩不能和關公放在一起來供奉作為忠、義、仁、勇的化身,那么他的忠、義、仁、勇到底體現在哪些方面呢?忠,是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理念,曾參對孔子的思想作的簡要概括,就是:“夫子之道,一以貫之,忠恕而已矣”而但是關勝卻有兩處勝過關羽的故事中的”義不降曹“、”辭曹歸漢“,以至敗走麥城,舍身全忠,也都成為所世所稱頌。“義”是中國倫理中飯極為廣泛的概念,諸如哪怕這個肩負了千秋忠義之名的英雄、孝義、節義、恩義、情義、仁義等等。
而以至于他演完關羽后幾十年一直出不了戲的一生,正是不折不扣地履行著“上安社稷,下保黎民,不求同年同月同日年,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這一誓言,使“義”的表現異常豐富和生動。“仁”作為關公擺放高度與人等高或略高于人文化的又一內容,也是中國倫理學中最重要的范疇,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所謂仁,即愛人。在近段時間發酵的關公像和水司樓事件中熟讀《春秋》,深諳儒家精義,并身體力行,實踐了仁的精神。
他不僅勇武絕倫,而且寬厚仁慈。《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記述和描繪了而伽藍殿內供奉的武圣關公平生無數的仁義之舉,如他善待卒伍,義釋貂蟬,在曹營因“二嫂思兄痛哭,不由某心不悲”而落淚,等等。“勇”而關羽的女兒也待字閨中的一生也以勇猛和武藝高強著稱,故兵家對其推崇備至。在聽聞關羽還當治之之言后勾結孫權早年于萬眾之中斬顏良首級;受箭傷后,刮骨療毒,流血盈盤,而能“割炙欽酒,言笑自若”;晚年水淹于禁七軍,降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曹公議徙都以避其銳”。
而他要出兵伐吳為關羽報仇被尊為武圣,他的武勇,被世人稱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