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與建筑是兩個類別的藝術形式。各自所涉及到的功能、文化組成有了極大的改變,使建筑與雕塑成為了獨立的藝術形式。建筑與雕塑的表達具有共同的目標,既賦予建筑體形式上的美感,又傳達精神意志與文化取向。古典時期即是追求技藝的時代,建筑與雕塑所追求的都是技藝的經典和境界。
![廣場不銹鋼青蛙動物雕塑](http://home.diaosu8.com/upfiles/21052317/172920_34233.jpg)
古典時期雕塑不可脫離建筑而論,大部分情況下,它們是建筑的裝飾構件,比如大門、房頂、柱頭、屋檐等都用雕塑來進行裝飾;再有一些則是代表了建筑空間的主題內容,比如廟宇、教學、紀念碑是宮廷園林里的裝飾。現代主義雕塑出現后,雕塑擺脫了裝飾作用的束縛,其自身的形式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廣場不銹鋼涼亭雕塑](http://home.diaosu8.com/upfiles/21052317/171058_23617.jpg)
雕塑藝術體系完整于對于自身形式語言的探索和表達,更多地融合了藝術觀念與情感的內容,而建筑在現代主義出現后注重了對建筑本身意義的探究,在功能與形式的辯駁中逐漸確立了自身的體系與理論。雕塑更加趨向藝術語境的傳達,裝置與觀念藝術的出現使雕塑同繪畫的界限日趨模糊,當代藝術背后觀念的注入使藝術形式劃分不再重要,雕塑這個專業名稱也逐漸成為古典藝術的劃分,很難指代當代藝術中的某種形式了。建筑則從古典式樣的探究轉向對功能、技術、文化、美學形式、生態、等綜合因素融合研究的綜合科學,其體系面臨著技術分解后的多元局面。
雕塑與建筑的關系可以分為三個層面去理解和研究:首先是雕塑與建筑的所存在空間的聯系,它是一種共生關系。比如希臘神廟上的浮雕巴洛克宮殿中的擬人造景;第二個層面是雕塑與建筑的形式聯系,是藝術形式和表達語言的關聯,體現在同一時代或風格形式下的共同表現。
第三個層面是雕塑與建筑在精神與文化上的聯系,即對社會文化的解讀與詮釋,在這方面聯系中人文形態的意義要超越形式語言的關系。比如解構主義的建筑與波普主義的雕塑,有機主義建筑與大地藝術,參數化主義與數字雕塑等。建筑與雕塑的關系表面看貌似相像,其實完全不同,尤其是在現代主義出現后。
今天,很多的建筑研究依托于工程技術,建筑教育被列為工類學科,藝術修養成多維基礎技能訓練,素描與速寫輔助手繪表現。隨著計算機數字虛擬技術的發展,簡單的美術技能訓練變得十分次要。建筑設計中的藝術感獲取演變為脫離美術的圖像與理論關注。藝術與建筑之間的理論研究探索能夠起到啟發與互補的作用,這也是研究雕塑與建筑聯系的實際意義。雕塑藝術在試圖建筑具有功能、空間、技術類似的藝術形式時,一定會向建筑倚靠,用來滿足雕塑對空間、形式、語言的拓展需求。
建筑與雕塑都是以空間表達為主的藝術形式,表現出空間占有、空間視覺、空間影響、空間心理、空間審美等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