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作品中,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馬浚誠老師設計的名為《互動與體驗--運動之魂》的作品是惟一一件向地面下發展的雕塑。當行人走在玻璃的地面,地下相對應的雕塑就會亮起來,好像倒影。獨特的創意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為了2008年奧運會,藝術家們在行動。北京市規劃委員會、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組織委員會文化活動部等單位舉辦的“中國北京奧林匹克公園環境設施暨城市雕塑設計方案”征集活動從全球范圍征集優秀雕塑,將推動北京城市雕塑的精品化,提升城市景觀的藝術品位。
每一屆奧運會對于每一個舉辦城市、國家都是一次機遇,一次將獨特文化魅力展示給世界的機會。正如我們現在評判每一屆奧運會給我們留下的記憶一樣,北京的所有奧運設計也將成為中國人交給世界的一份答卷。而從歷屆奧運會看,創新無疑是最具說服力的。
創新出能留給人們深刻記憶的視覺畫面,是我們設計的目標。也許過了很多年以后,人們會淡忘某一屆奧運會的比賽成績,但一個小小的吉祥物、一個創意獨特的開幕式場景、一個獨具魅力的奧運景觀設計就能讓大家記住那個國家、那屆奧運會。為此本報采訪了本次展覽評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專家顧問團顧問、中國雕塑學會副秘書長、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城市形象設計學部主任王中教授。
記者: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我們將把怎樣的城市雕塑展示給全世界?王中:以奧運為契機的城市再開發給北京的城市建設帶來了機遇與挑戰,新北京的建設模式影響著中國整體的城市建設理念,她的“城市形象”反映著國家戰略與宣傳,這是歷史賦予2008年前后北京城市建設的重任。
奧運會為北京提供了展示北京乃至國家形象的大舞臺。2008年需要什么樣的城市雕塑呢?“不是雕塑,而是景觀雕塑。”城市雕塑不應該是建筑物的“陪襯”,而應該是和周圍的建筑融為一體的完整景觀。“城市雕塑”這個詞本身就是一個特殊歷史階段很局限的名詞,國際上一般稱為公共藝術或景觀雕塑,這至少說明它應是空間中與環境相關聯的雕塑形態。而我們在這方面需要有效的保障。
現在的城市功能分解得這么細,不可能一個部門去做,需要把各方面專家結合進來。我覺得北京要有一個城市景觀委員會,從一個大的視覺體系整體梳理統籌建筑、景觀、雕塑、園林等諸多要素。北京許多建筑單獨看并不難看,但放在一起就缺乏視覺協調。整體缺少秩序感,缺少有機的關聯。記者:從其他舉辦過奧運會的城市那里,我們能學到什么經驗?王中:同為奧運城市的藝術國度巴塞羅那,“藝術引領城市”不僅是一個口號,而是以一種新的“橫向機制”實施到城市的具體建設實踐之中,這種“橫向機制”打破了以往城市規劃、設計、建筑、景觀、公共藝術等分割獨立,使這些部門融合天成,以藝術家、建筑師、工程師、市政人員橫向協作為基礎,以繼承歷史遺產為基本理念,將藝術造型作為原發點直接介入規劃與設計體系,使整個城市充滿了藝術的魅力。
為了展現各自的城市文化形象,許多奧運城市都建設多種多樣的文化及景觀設施,雕塑公園的建設更是許多奧運城市不可缺少的基本建設之一,巴塞羅那采用了新的理念把整個城市作為一個大的雕塑公園加以建設。將規劃與城市設計、歷史環境保護、城市的整治、更新、交換納入一個大的視覺體系加以考慮,甚至將規劃本身作為造型加以研究,使之納入動態的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之中。記者:您對北京的奧運景觀設計有什么樣的期待?
王中:北京奧運景觀雕塑一定是有親和力的,絕不是讓老百姓看不懂的雕塑才是好的、高雅的。這些雕塑要符合普通人的審美情趣和欣賞習慣,易于大眾接受。一件雕塑作品的生命力在于能讓觀眾感受到作者的真誠和率真。藝術家滿懷對奧運精神的崇敬和對奧林匹克運動的熱愛,真誠地去創作,北京奧運景觀雕塑一定會成為北京的“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