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翔跨欄飛奔、布勃卡飛越橫桿、劉璇在平衡木上騰躍、張越紅躍起扣殺…這些歷屆奧運會上的經典瞬間,都被凝固成動感十足的木雕藝術品,擺放在沈陽市民孫廣發的“家庭奧運會博物館”中。昨天上午,孫廣發告訴記者,“我要把這些木雕送給北京奧組委,為北京奧運會貢獻一份微薄之力。孫廣發,今年54歲,家住在大東區邊墻社區,以前只是一個普通的工人,在廠子里做些木工修理的活。他從來沒有接觸過木雕藝術,但在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奧成功那一天,他的腦子里忽然閃過一個念頭:“這是我們中國第一次承辦奧運會,意義太重大了,我們這些普通人也要有所貢獻。
”這時他萌發了制作與體育和奧運會相關的木雕的想法。“在中國人自己辦的奧運會上,我要讓大家知道曾經有一個中國人,通過制作木雕來宣傳奧林匹克精神。”抱著這樣的信念,孫廣發開始了對奧運會木雕的探索。關于體育的雕塑在國際上比較少見,沒受過任何專業培訓的孫廣發涉足這個領域,真有點“班門弄斧”。
“我不知道我的作品會不會被行家看上眼,但我只想做出我心中的形象,表現出一個普通沈陽人支持奧運的心情。”孫廣發制作奧運會木雕的事,最初沒有得到任何人的理解。妻子和女兒都說:“這哪是你能干的事?”鄰居們也勸他:“你這不是瞎鬧嗎,有這時間不如出去干活掙錢!”這反而讓老孫更不服氣,“你們越不相信,我越要干成!”最初的兩三個月,老孫做出來的木雕都被他扔了。
如何能夠做出成功的藝術品?“沒有時間去學習,我就看電視上的體育比賽和報紙上的體育照片,琢磨人物的動作和神態,先在心中構思清楚,然后再在實踐中摸索。”孫廣發連睡覺時想的都是木雕,有時突然有了個新想法,就立即起身把它記下來。
熟能生巧,很快孫廣發就練成了自己的獨門功夫,平均二十多天就能完成一件木雕。從2001年到現在,孫廣發每天從早上八點一直干到天黑,都在屋外做木雕,風雨無阻,現在已經完成了七十多件木雕作品。這些奧運會木雕堆滿了屋子,簡直就是個家庭奧運會博物館。
孫廣發將自己的作品擺在小區的院子里,終于贏得了居民的一致贊揚:“老孫真是不簡單,這些木雕活靈活現,非常有動感,很有想像力。”孫廣發的木雕主要以中國運動員為創作原型,涵蓋了幾乎所有奧運會正式項目,最近幾年,隨著備戰奧運會的氣氛日益高漲,老孫將注意力集中到福娃等最新推出的形象上來。
現在他正忙著制作奧運會體育圖標,“再有兩三個月,我就能完成全部35個體育圖標,到那時我的木雕作品就能超過一百個,這只是我的第一個奮斗目標。”目前木雕還只能堆在孫廣發一室一廳的小屋里,他最大的夢想就是讓這些木雕能擺在一個讓大家都能看到的地方。“我希望在2008年,辦中國第一個由家庭主辦的奧運會木雕主題展覽,免費讓所有喜愛奧運會的人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