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生活,就離不開衣食住行、行住坐臥。你看,有的人身著綾羅綢緞,卻自慚形穢,因為他沒有內(nèi)在的美感!也有的人,粗布衣服,自覺心安理得,因為人格高尚,具有內(nèi)心的美感也!
有的人,花園別墅,只覺天地窄小,因為他沒有感受生活之美!有的人蝸居一角,即覺天地寬廣,體會出逍遙自在的快樂,因為他有生活的美感!
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因為陶淵明能“不為五斗米折腰”,因此不會“心為行役”,這就是生活的美感。
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因為顏回懂得生活的藝術(shù),故能終生不為外物所累。
甚至古往今來,多少的巨賈富商、高官厚祿,他們歸隱田園,是為了追求生活之美;但也有人從軍報國,從政為民,也是想要追尋人生的奉獻之美。凈土宗的“七寶行樹、八功德水、亭臺樓閣”,固然是彌陀生活之美感,抵御的“刀山劍樹、油鍋深坑”,也是地藏王的追求生活之美學(xué)也!
高峰禪師窩居樹上,人憐其衣食無著、身形垢穢。禪師說:“我雖然沒有剃發(fā),但我身心已經(jīng)清靜;我雖然沒有華衣美服,但以人格來莊嚴;我雖然沒有山珍海味,但以松實雨露如瓊漿玉液;甚至山河大地、野獸鳥雀,都是我的朋友!”這就是懂得生活的美學(xué)。
趙州八十猶行腳,他是為了尋找美的境界、美的道理;達摩面壁九年,也是為了找尋心內(nèi)之美。有的禪師悟道了,又鳥雀獻果、獅虎朝拜,此皆因未獲得生活之美,故而萬物皆來相聚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