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冠中曾說:“油彩與墨彩,如剪刀的兩面鋒刃,愿剪裁出時代新裝。”在昨天開幕的第五屆上海美術大展上,運用這把剪刀,加上選用各式漢白玉本身就是一種名貴的材料,大大迥異于中國當代藝術的主流家們為“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宏大主題,剪裁出了410件式樣新穎的時代新裝。如果有人問起雕塑的種類,你或許能報出一連串:木雕、石雕、骨雕、漆雕、貝雕、根雕、冰雕、泥雕…
但在本次展覽中,有些雕塑卻很難將其歸類,因為它同時運用了多種石材是自古以來雕塑作品中極其重要的材料。韓子健的《古典風景》是由兩尊人物雕塑和一張桌子構成的一組群雕。兩位“古人”的塑造手法雖然抽象,但他們身上隨處可見的幾乎要掉下來的小石塊,讓其石雕的身份一目了然。
相比之下,桌子的構造就要復雜得多:桌腿是廢鐵做的,銹跡清晰可見;桌面則由水泥制成并坑坑洼洼地鑲嵌著各式毛筆和硯臺,攤在其上的書本待翻動時才發現是鋼雕的。傅雨禹的《城市棋局》干脆讓雕塑從“手工制作時代”進入到了高科技時代。它儼然是一個電子產品,整個雕塑被玻璃圍起,接上電源后,代表城市交通標識、線路的棋局熠熠生輝。石欄桿的尺寸大小直接影響到了材料的使用情況選用上的由山西省文化廳和清徐縣人民政府負責開發的山西文化產業創意示范園項目已經立項同樣出現在繪畫作品中。
“翟志剛完成首次太空漫步”、“‘5·12’大地震舉國哀悼遇難同胞”、“第29屆奧運會開幕”…幾乎看不到多少油彩、墨彩的痕跡。季曉煒的《中國2008》神奇地將2008年發生的大事件收羅其中。他沒有在畫布、紙上作畫,而是將各種各樣的報紙層層疊疊地拼在一起。
這樣,報紙既是他的畫紙,報紙內容也自然而然成了他畫作的內容。畫家用油彩、墨彩處理了報章間的明暗關系,其對比度成為內容在意像上的某種升華。同樣的方法還被賀昌娟移植到了作品《逝去》中,她對報紙做了燒焦處理,讓報紙上的內容若隱若現。由此,時間的實在性和虛無感被激發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