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網11月26日訊往往越是你每天都能看到的東西,人們越是容易忽略。就像濱海景區標志性雕塑“飛魚”,它有啥門道?恐怕您也說不上來。昨天,記者調查采訪中發現,因為修建時間久遠,沒有標識,問起這個雕塑的來龍去脈及含義,市民都有點發懵。11月23日,記者在濱海景區采訪時,一位游客指著“飛魚”雕塑詢問:“這個雕塑是個啥意思?”雖然生活在港城很多年,但對經常看到的這座雕塑真沒有多大的了解,“老煙臺”是否知道這里面的門道呢?
“不知道。”“像魚。”采訪中,不少熱心市民紛紛駐足研究起來。“看那個雕塑的底座像兩條魚尾。三條魚鉆過一個圈,是不是‘鯉魚躍龍門’的意思?”“喲,這個雕塑可有年頭了,快20年了吧。看樣子是三條魚。”芝罘區的馬大姨68歲了,對“飛魚”邊上的兩座綠色銅質雕塑她還進行了“命名”:“那個是‘運動員’,那邊是‘高科技’。”“沒標識,不知道啥意思,有些遺憾。”這位來自廣東的游客感嘆道:“好的城市雕塑是藝術,不僅要造型美,還要讓群眾在欣賞雕塑的時候體會到這座城市的文化和歷史。
”“這個雕塑叫《煙躍》,寓意‘港城飛躍’。昨天上午,記者邀請原煙臺市雕塑辦主任、“大海兒女”設計者,年近七旬的李福昌來到濱海景區,詳細解析該雕塑的來歷與寓意。據李老介紹,這座雕塑是1989年修建的,高18米,是由時任上海雕塑藝術委員會主任章永浩教授設計。“這三條魚學名叫燕鰩,百姓俗稱為‘比如孔雀魚、小虎皮、燕魚之類的’,它尾部生有翅膀,能連續滑翔500米,因為它只在煙臺的桑島和崆峒島兩個海域產卵,其它地方沒有,也能體現煙臺特色,雕塑取其詣音,就叫做‘煙躍’。
”而市民認為是兩條“魚尾”的雕塑底座,李福昌也表示,雕塑的碑體意向是“錨”。“你看,彎起來的角加上斜斜的碑體,像不像船上用的錨?”對于“煙躍”周圍的兩座小型雕塑,李福昌進行了解釋。“這三個是一組雕塑,像兩個人在海里游泳的一組叫《拼搏進取》;一個女人舉著一個金色球體的一組叫《日新月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