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我才是雷鋒當年抱過的孩子”的帖子在網上炒得火熱,發帖的人叫徐富濱。據徐先生透露,他就是當年雷鋒抱著的孩子之一,“撫順的雕塑應該是講述雷鋒幫助我的母親、我和我的弟弟,但現在卻雕成了兩個女孩,這真是讓我感到意外。人家怎么雕是人家的事,但無論如何應該尊重歷史。
在黑龍江檔案館應該還能查到我們母子三人的真實資料?!彼麄€人覺得,關于雷鋒的雕塑,應該真實再現當時的場景,畢竟作為形象人物,雷鋒是用來教育激勵人的,只有真實的才有說服力。昨天是第48個“學雷鋒紀念日”。記者帶著徐先生的這個疑問來到了撫順,親眼目睹了兩組被質疑的雕塑。
的確雷鋒紀念館門前的漢白玉浮雕和丹東路的“風雨行”雕塑不同,而兩組雕塑與徐先生所描述的真實情況也有所差異。那么,48年前,雷鋒雨中送大嫂回家,大嫂當時究竟帶著幾個孩子?是男孩還是女孩呢?其實對兩組雕塑有質疑的不只是徐先生。王先生今年48歲,是一名部隊干部。
為了學習雷鋒精神,專程從吉林來到撫順參觀雷鋒紀念館。昨日,在撫順雷鋒紀念館他對記者說:“在撫順有兩組雕塑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雷鋒紀念館門前的雷鋒紀念碑漢白玉浮雕中,雷鋒左手抱著一個小女孩,右手拉著一位大嫂,還有一個小女孩在前面跑,女孩披著雷鋒的上衣。丹東路的雕塑名為“風雨行”,大嫂給雷鋒打傘,雷鋒背著一個孩子,但是男孩還是女孩并不十分清楚。
在1962年5月2日的雷鋒日記中這樣記載道:“今天下午我在保養汽車,突然天下大雨。我正在蓋車的時候,見到路上有一位婦女,抱著一個小孩,右手拉著一個五六歲的孩子,左肩上還背著兩個行李包,走起路來真是很吃力?!薄巴ㄟ^這段記載,我們知道大嫂當時帶著兩個小孩,但究竟是男孩還是女孩呢?”王先生提出了這樣的疑問。針對此事,記者聯系到了撫順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雕塑管理辦公室主任金威昕。
金威昕親自帶本報記者觀看了存在爭議的兩組雷鋒雕塑并接受了本報記者的采訪?!八囆g創作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很多藝術作品大都存在虛構的成分,甚至可以夸張。雕塑藝術是極其高深的,它是以立體視覺藝術為載體的造型藝術。創作者之所以選擇用女孩來代替男孩,很大程度上是從藝術與審美的角度出發去考慮問題。
也許創作者當時是考慮給人呈現一種整體的美感而決定的,這樣更有利于作品造型的完美。所以對雷鋒雨中送大嫂雕塑不必過于追求細節。”金威昕說。金威昕認為,藝術作品和現實肯定會有一定的差距。“風雨行”的雕塑,落成時間是1992年。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人們還沒有對雷鋒日記所記錄的內容進行詳細考證,因此雕塑和雷鋒日記的內容出現差異可以理解。“雕塑是一種缺憾的藝術,對廣大群眾而言,更重要的是弘揚雷鋒精神。
”金威昕說。在參觀學習撫順雷鋒紀念館的百姓中,本報記者隨機采訪了50位參觀者,年齡覆蓋范圍從6歲的兒童到60歲的老人,針對雷鋒雕塑中究竟應該是男孩還是女孩的問題進行了采訪。其中九成受訪者表示,并不會介意雷鋒到底抱的是男孩還是女孩,他們更注重的是雷鋒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人民的事業無私奉獻的精神。而只有3%的人認為藝術作品最好還是要最大限度地忠于事實,尤其對于宣傳形象人物的藝術作品更要忠于原型和事實。
“我家就住在望花區,每天上下班都會經過‘風雨行’的雕塑,我都會下意識地去看一眼。這20多年來,它好像已經根深蒂固在我的心中,時時刻刻提醒我要學習雷鋒的那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它不僅影響著我的生活,也影響著全撫順市民。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撫順市民宋女士說。隨后,記者又針對是否記得雷鋒紀念日這一問題進行提問。結果,有52%的人表示“能牢牢記住雷鋒紀念日是3月5日”;有26%的人表示“如果沒有人提醒,不會記得雷鋒紀念日”,22%的人則認為雷鋒精神“已經過時”?!拔艺J為現在學雷鋒應注入新的內涵,否則人們對應該如何學習雷鋒精神就顯得很茫然。當今社會,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不同,對學習雷鋒精神的認識也不同,但總的來說個人對社會有貢獻的、能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就是學習雷鋒精神。
”郭小姐說?,F在,對于許多80后、90后而言,“雷鋒”的形象已日漸模糊,對“向雷鋒同志學習”的理解也退化成為在固定時間與空間內做出的一種“姿態”。但是在這48年中,雷鋒和他所代表的精神一直在激勵著我們的民族,影響著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