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英國特納獎獲獎雕塑家托尼·克拉格在中國的首次個展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這一天淫雨霏霏,這在北京是鮮見的天氣,英國人托尼·克拉格開頭第一句是:“我以為這是在我的家鄉?!?949年出生于英國利物浦的托尼·克拉格是極具影響力的雕塑家,也是英國當代藝術界的領軍人物。1988年,托尼·克拉格獲得英國最重要的藝術家大獎———特納獎。去年1月他在巴黎盧浮宮成功舉辦個展,成為首位在盧浮宮舉辦個展的在世的藝術家。
托尼·克拉格現生活、工作于德國伍珀塔爾??死駥τ浾吒锌?,因為要與美術館的空間相配合,布展時需要不斷變換雕塑位置,“布展的三天時間完全是雕塑在跳芭蕾舞!每天走二三十公里路,最好是要穿上輪滑鞋。”據介紹,此次展覽共展出藝術家過去15年的主要作品,共176件/組,其中雕塑作品49件、包括草稿、水彩等在內的紙本作品127件?!巴心帷た死竦淖髌罚媚切┰诋敶鐣h境中常見的物品和材料,包括塑料、陶瓷、石膏、木材、鋼鐵、聚氨酯、橡膠、水泥等新材料,構成令人眼花繚亂的材料世界,但背后同時具有強烈的思想和理性精神。
”中央美院美術館館長王璜生如此評價。托尼·克拉格的雕塑作品以其在材質和制作工藝上的想象力知名,在面對記者的提問時,托尼·克拉格坦言自己的“材料觀”:“我不信上帝,也不信神秘主義,但我相信材料,我是個唯材料主義者?!痹谒磥?,他整個的藝術活動都是基于“用材料來思考”這樣的主線來進行的。“但我的興趣不是發現新的材料,因為總是有新的材料產生,我感興趣的是為材料找新的意義”,托尼·克拉格同時也告訴記者,他感興趣的始終不是天然材料,而是人造材料。
托尼說,在日常生活中,那些經過工業合成的材料可能是很沉悶、乏味的,工業世界里面,人們用的都是相同的東西,燈、車、門、窗都是一模一樣的,形式語言非常貧乏。“一平米森林中包涵的形式比一個城市里所有的形狀和形式還要豐富,人類對形式遵循的原則是經濟,因此我們看到的是非常平庸的形式語言。但我努力做的就是把它們制作成令人激動的、有意思的東西。
”3月3日上午,托尼·克拉格親自為中央美院雕塑系學生們導覽,他告訴雕塑系的年輕學子們:“有人說,從事雕塑等藝術創作并不重要,但事實上,這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因為從事雕塑創作的你們,是那個將平凡的世界,將材料賦予意義和價值的人。
”托尼·克拉格也就年輕藝術家如何在當下從事創作接受了南都記者的采訪。“在過去五十年里,我想藝術在中國、在歐洲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六十年代,我在倫敦上學的時候,當時辦展看展的人數也就近百人,在整個倫敦可以展出當代藝術的美術館不超過五家,也沒媒體報道。后來藝術得到蓬勃發展,對很多人來講藝術變得越來越重要,我覺得這是好事。很多事情都變得更為容易,如辦展、收藏、通過藝術創造財富都變得更容易,但有一點變得更難,那就是成為藝術的學生?,F在學藝術變得更難有三個原因,其一,大環境過于商業化;
其二,策展人、評論家甚至多于藝術家的人數,且多認為自己的觀點是很精辟的;其三,現在很多商業企業、政府、各種機構都參與文化活動,但他們根本不了解藝術,他們感興趣的不是藝術的根本。正是這些外部世界的干擾使得年輕的藝術家很難專注于藝術的創作。我對年輕的雕塑家或畫家的建議是:找到你真正感興趣的,而不是別人感興趣的、或者別人告訴你應該感興趣的東西;
第二,學習和研究你的興趣所在;第三,學習如何將想法轉變為某個形式,學習親自動手。材料是同盟軍,它會幫你一起尋找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