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2月,江蘇鎮江地區溧陽縣竹簀公社中梅大隊發現兩座磚室墓,出土了一套琉璃陶建筑模型和造型生動的四神、神像等釉陶雕塑,甚為罕見。根據其中一座墓的墓志得知,墓主李彬,卒于北宋元祐六年,另一座為其妻潘氏墓。現將兩墓出土的建筑模型和釉陶雕塑作一介紹。上下兩層,重檐歇山式頂,正脊兩端為鴟尾,岔脊上有3個上翹的尖角。上層檐柱6根,兩邊檐柱均向內斜,形成“柱側腳”。
下層后檐柱為4根,前檐柱兩根,靠左山墻有一樓梯通往樓上。屋中設一桌一椅,兩旁站有男女侍俑各一。男侍俑著圓領窄袖長衫,腰束帶,雙手合抱;女侍俑著交領長袖衫,雙手捧托盞。陶樓除屋面施深綠色琉璃釉外,余皆為姜黃色釉。后進為歇山頂高臺建筑,正脊兩端不用鴟尾而采用獸頭,垂脊下有坐獅,檐下4根圓柱,其上部均微向內傾斜,蓮花柱礎。
榭內有屏風,中設一椅一桌,兩旁站男女侍俑各一。臺基四周有鉤闌,鉤闌上有葫蘆及圓形裝飾。臺前架設小橋,與前進相連。前進亦為歇山頂高臺建筑,正脊兩端為鴟尾,檐下無柱,有左右山墻,前有三級臺階。屋面施深綠色釉,余皆施姜黃釉。歇山頂,正脊兩端為獸頭,垂脊兩端塑有坐獅,岔脊上有3個上翹的尖角,檐下四圓柱。蓮花柱礎,三面設有椅、闌,中置桌椅,旁站男女侍俑各一。屋面深綠,下部為姜黃色釉。輿為燈掛椅式造型,兩側扎有竹杠。
兩輿夫頭戴小帽,著右祍短衣,腰束巾帶,下著小口褲,足穿靴。肩輿及輿夫均施深綠色琉璃釉。青龍為東方之神,此龍張口怒目,四肢粗壯有力,足為五爪。身首施綠色琉璃釉,脊鰭施黃色琉璃釉,在佇立的靜態之中顯示出龍的威嚴和神秘。白虎為西方之神,此虎雙眼圓睜,周身刻出鱗甲。與青龍相同,身及首部均施淡黃色琉璃釉,脊施姜黃色釉。力士平頂,披發,雙目圓睜,矮鼻,上著窄袖衫,袒胸露腹,下著褲。
形象生動,給人威嚴之感。此釉陶力士俑放于墓室底部四角的壁龕中,起著支撐墓壁的作用,在蘇南地區宋墓中尚屬首見。玄武為北方之神,此物形象是龜蛇合體,龜伏地作爬行狀,蛇盤繞龜體,龜首上仰與蛇首相對而戲。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自秦漢以來常見于墓葬之中,起到鎮墓辟邪的作用。
此陶四神在墓中擺放位置是青龍在棺左,白虎在棺右,朱雀居前,玄武在后,符合四神方位。四神造型生動,雕刻精細,展現出宋代雕塑的精湛技藝。朱雀為南方之神,此朱雀長冠高聳,雙翅展開,翹尾,身以粗細線條刻出羽毛。施琉璃姜黃釉。
此器把朱雀展翅欲飛的生動姿態刻劃得淋漓盡致。真武披發跣足,身著廣衽衣,跨足站立。左手握拳,右手執劍,面容豐潤,兩眼微睜,造型古樸。身施醬黃釉,玄武施綠色釉。在左右耳部塑一同樣的小面,披發,頂有一驢首,著披肩,上身裸體,四臂,兩臂高舉,兩手抱于胸前,四腕帶鐲,下著裙,袒腹,赤腳。施姜黃釉。
頭冠上有一鳥,著交領衫,下裳,束帶下垂,雙手捧笏于胸前,施淡黃釉。頭戴冠,著交領長袍,束帶前垂,雙手執笏于胸前,右腳旁伏一。施綠色釉。頭戴冠,著交領長袍,束帶前垂,雙手執笏于胸前,施姜黃釉;右腳旁立一狗。施綠色釉。根據墓志記載,墓主李彬“平日誦佛書日數卷”,神像背后均有一孔洞,一般只有供養人藏經卷的神像如此,因此這些神像當為李彬生前所供奉的神像。這批釉陶器,從其胎土、質地、造型、釉色等來看,當為宜興窯產品。
宜興窯,在今江蘇宜興鼎蜀鎮,燒陶瓷歷史悠久,秦漢時宜興地區即已陶窯密布,兩晉時在均山燒青瓷,至晚唐、五代成為南方民間著名青瓷窯;宋代,日用陶器得到了較大發展。墓主李彬,字文叔,金陵溧陽人。其曾祖、祖父、父均“累世不仕”,李彬本人為“貲積巨萬”的地方富豪。
據墓志記載:李彬“好治居處,圜以樓亭軒榭,被以嘉木雜卉,遠而望之,奐麗屹然,邈鄽闬絕塵埃”。這些出土的神像、樓臺軒榭等隨葬品,反映了墓主李彬生前的生活面貌和真實場景。宋代是陶瓷業極盛時期,整個社會的消費時尚推動了陶瓷業的空前發展。從事陶瓷制作的窯場遍布全國,日用陶瓷、建筑園林陶瓷和藝術陶瓷的品種增多,陶塑造型及裝飾手法都注入了藝術表現形式,器形飽滿,線條流暢。宋代也是中國古建筑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它承前啟后,直接影響于后代。溧陽李斌墓出土的這組住宅建筑模型,其屋頂坡度較高,正脊兩端的鴟吻或作獸頭,垂脊上蹲獸,岔脊上有尖角,柱子微向內斜,雕刻蓮花柱礎,整個建筑風格皆為宋代特色,展現了一個顯具江南特色的較為完整的庭院布局,對研究宋代住宅建筑是一份難得的實物資料。
編后:本文介紹的這組以釉陶為主的宋代建筑模型、人物俑和鎮墓神物,從其體量和雕塑精美程度看,都堪稱南方地區出土的罕見之品。其中當地定為五星神像的4件神像和8件二十八宿像,恰好為12件,或為唐宋葬俗中流行的十二時辰神,文獻稱“四神十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