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日報訊粵劇一代宗師、紅派藝術創始人紅線女逝世一周年之際,一尊以紅線女中青年時期形象為參考的漢白玉雕塑頭像昨天上午在銀河公墓紅線女墓地揭幕。廣州市各界群眾近200人到場緬懷藝術大師紅線女。市長陳建華、副市長王東,紅線女家屬和親友馬鼎昌、馬鼎盛等出席緬懷活動。記者現場看到,雕塑高60多厘米,原型為紅線女30來歲時的容貌,由著名雕塑家唐大禧完成。
各界人士紛紛向雕塑獻上康乃馨并鞠躬致敬。馬鼎盛在緬懷留言板寫下“母親紅線女與國家榮辱與共,善始善終”。陳建華的留言是“人民的藝術家、一代文化宗師紅線女永遠是廣州的驕傲”。紅線女弟子倪惠英用“永遠的旗幟”表達對恩師的懷念。紅線女原名鄺健廉,祖籍廣東開平,1925年出生于廣州西關,12歲進戲班學戲。1955年,紅線女從香港回到內地參加廣東粵劇團。
她不斷吸收中國各個地方戲曲所長,開創了迄今為止中國粵劇史上花旦行當中影響最大的唱腔流派之一——紅派藝術,掀開粵劇表演的嶄新一頁,為嶺南粵劇藝術樹立了不朽的豐碑。2013年12月8日晚,紅線女因心臟病突發在廣州病逝,享年89歲。廣州日報訊由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文化廣播新聞出版局主辦的《勞動人民的紅線女》——廣州市緬懷一代大師紅線女文藝晚會昨晚在廣州大劇院舉行。晚會邀請1000多名市民走進大劇院共同緬懷紅線女老師,中國文聯、廣州市領導以及紅線女親屬觀看了晚會。文藝晚會在《南國紅豆》中拉開帷幕,緊接著紅線女弟子歐凱明、郭鳳女、黎駿聲、蘇春梅、瓊霞、崔玉梅、張雄平等分別登臺表演;
廣州話劇中心藝術家創作表演的《勞動人民的紅線女》,回顧了紅老師近80年的藝術生涯;馬鼎盛演唱了一段他母親教給他唱的京劇《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表達了對母親的思念,同時還演唱了粵劇《捜書院》之“歲月抒懷”選段,把晚會推向高潮。晚會統籌、紅線女藝術中心主任蒙菁告訴記者,紅老師離開我們一年了,但是,她畢生從事的粵劇事業并沒有停止,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視,起草了《關于進一步振興粵劇事業總體工作方案》,為振興粵劇,繁榮嶺南文化指明了方向,我們一定會用優異成績告慰紅老師。
唐大禧在他同和的工作室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回憶與紅線女的友誼,介紹了雕像《紅線女》的創作過程。鮮為人知的是,本次唐大禧制作的《紅線女》共有兩尊,分別為標準像和藝術像兩種造型,安放墓地的是標準像《紅線女》,另外一尊71厘米高的半身藝術雕像《紅線女》,從12月5日起在南京舉辦的《情系金陵》唐大禧雕塑展上展出,將于19日回到廣州。
“紅姐生前與我有著一段藝術交情和友誼,我愛看她的戲,愛聽她的歌,每次市里組織文化界活動還經常能見面。”唐大禧說,盡管他不是本地人,但早年看過馬師曾和紅線女演出的《搜書院》和《關漢卿》后,深深被吸引。“記得2011年,我創作雕像《孫中山》,特別將作品照片送給紅線女,紅線女很高興。
第二天,她為此專門回了一封感謝信,感謝我的熱情。之后每次文化系統組織活動,偶有見面,紅線女都會首先跑過來握手,她的熱情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原本,她還約好要請我吃飯,沒想到生命卻如此短促,不久卻聽到紅線女逝世的消息。”唐大禧說,紅線女逝世后,他專門寫了一對挽聯悼念:“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而本次為紅姐雕像,算得上是對挽聯的回應。唐大禧介紹,制作時,家屬希望能做成嚴肅認真的標準像。泥胎脫稿后,唐大禧突然想到,紅線女作為著名的表演藝術家,除了莊重的標準雕像外,還應該為她演繹一尊美麗時髦的變體雕像。有了這個創作構思后,唐大禧開始查閱紅線女不同時期的演藝照片和宣傳海報。最終,一張托著雙手、帶著白手套、披著肩沙、一頭秀發的年輕時期紅線女劇照被定格下來。
令唐大禧吃驚的是,在這張已經發黃的演出海報上,紅線女眉目傳神、美麗動人,簡直就像一尊造型生動的雕塑。石雕選用的是來自四川的漢白玉。78歲的唐大禧帶著眼疾,用了整整兩個多月時間來雕刻這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