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我們的時代——上海油畫雕塑院建院50周年文獻展”在油雕院美術館正式拉開帷幕。當日下午3時,“上海油畫雕塑院建院50周年文獻展”專題座談會在油雕院美術館同期舉行,重溫與回顧了50年來的發展歷程。座談會由上海油畫雕塑院藝術委員會主任兼油畫創作室主任殷雄、上海油畫雕塑院美術館副館長江梅主持。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原中國美術學院院長、我院老領導肖峰首先發言,他開場就說“今天回家了”,作為老油雕人,非常興奮。
看完展覽有三個感覺:無限親切、無比振奮、充滿希望。他認為油雕院有個很大的特點,既是關愛人民、是為了藝術創造時代的藝術,又是對藝術本體的研究,是沿著前輩所開拓的道路在前進的。是一群追求真理,熱愛祖國,關愛人民,獻身藝術,思想開拓,勇于創新,勤奮實干的藝術群體,而且是一個團結友愛的大家庭?!睹佬g研究》雜志主編殷雙喜認為,通過這次文獻展對20世紀中國現當代美術史、尤其是上海這塊有了更具體的認識。上海油雕院呈現出堅持主流,但是兼容和寬容的態度。油雕院作為藝術機構堅持主流,同時對于藝術規律給予高度的尊重,一種寬容,讓藝術家各得其所。
這反映出上海有它的特點,藝術家獨立有自己的見解,能夠堅持自己的藝術規律和認知?!睹佬g》雜志執行主編尚輝表示,看過展覽之后,對上海油畫雕塑院的歷史和當下的創作藝術成就,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和認知。這樣一個策展至少有兩個特點,第一個是把宏大敘事和細節描寫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第二是有機的壓縮和縮微。
在粗與細,宏觀與微觀上處理的非常好。現代設計集團副總裁龍革則從跨界角度談了城市與雕塑、建筑、環境的關系,認為今后可以共同合作,在城市的公共空間上,多做一些工作。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我院藝術委員會委員李超在油雕院工作期間,曾撰寫了《上海油畫史》,他在座談會上提到如果當年脫離了這個專業氛圍,這本專著或許就會很難寫出。今天這樣一個集成果展示的文獻展,對油雕院而言是一次歷史性的大檢閱。
我們所謂文獻展,背后就是一個文脈的呈現,所有點點滴滴的作品、圖象、文獻、實物,都是這個文脈所留下的痕跡。雖然是在慶祝50周年院慶,但實際上已經把它放到了整個上海、整個城市的歷史文脈,它遠遠不止50年。文獻的背后就是資源,資源對于時空的對接,就是城市的文脈,是西方文化與本土文化的融合。
其次是兼容性,從油雕院文脈發展和城市文脈的發展來看,它的主流性和非主流性,都能夠兼容。建國以后,無論是吳大羽先生、還是張充仁先生,他們都有非主流的經歷,但是他們非主流的經歷和我們油雕院的主體性的創作能夠有機的融合在一起。隨后,李超就整個20世紀上海美術發展的思考展開,提出了紅與灰的概念。在油雕院之外,還有處于灰色狀態的、灰色地帶的藝術家,他們可能自己并不是直接參加主題性創作,但是他們依然在紅色的環境中保持著自己的灰色,強調藝術本體創作的獨立性。
張充仁先生也好、吳大羽先生也罷,他們把灰色狀態和紅色狀態有機結合。而且這些前輩并不是孤立的,還影響了幾代他們的學生,他們的學生把這種紅色和灰色的基因聚焦在油雕院的創作平臺。在油雕院工作了41年的上海油畫雕塑院老領導邱瑞敏院長則非常感慨,他覺得展覽完整展現了他們是怎么一路走過來的歷史。從65年油雕院初建時候的二十出頭,到現在年過七旬,他親身見證了油雕院的發展史。
油雕院作為創作研究單位出了不少作品,優秀創作就是油雕院的生命線。上海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汪大偉認為要分析上海的美術發展,油雕院是一個非常好的、可以剖析的案例。上海有它自身的藝術本體、藝術品質的追求和探索。這條線不會變,這是骨子里面的。但是,我們如何呈現現在的多樣性,如何形成自己的風格面貌,這塊是要繼續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子。需要我們去梳理總結,50年同時也是一個總結的時候、梳理的時候、反思的時候。
上海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楊劍平覺得這次展覽是個有溫度的展覽,也是個有質量的展覽,能夠感受到油雕院的活力。歷史是人的歷史,藝術史是藝術家史,油雕院也是這樣,油畫雕塑院是油畫雕塑院藝術家的歷史。對油畫雕塑院的體驗和學習,逐漸感到是有溫度的、可以觸摸的,并且非常生動。著名藝術評論家胡光華在發言中提到,歷史很容易被忘記,要把歷史作一個很好的梳理,讓歷史告訴未來,這是展覽真正的意義。就是需要通過展覽要把油雕院50年來所取得的輝煌的成就全面系統、深度的展示、研究、總結、傳播出來。
從民國到現在,上海油雕院最重要的意義在于,在整個20世紀中國油畫雕塑史上,傳承了民國的優秀傳統,同時又出了很多自己的優秀油畫、雕塑家和優秀作品?!缎旅裢韴蟆匪囆g評論主編林明杰覺得,今天我們藝術的動力需要靠我們自己去推動,秉承過去對歷史的了解,傳承這種精神,通過攜手和交流,然后和世界環境接觸,借助世界的力量與兄弟省市藝術家們共同創造一個新的時代輝煌。上海藝術研究所所長周兵認為上海油畫雕塑院是一個現象,有太多研究的可能,里面有非常豐富的金礦可以開采。
作為油雕院來說,50年正當年華,無論是哪個時期,油雕院都留有個性非常強的東西。即使在文革期間,也保有個性和鮮明的特征,雖說都是紅光亮,其實仔細看看,不僅帶有上海特有的審美意識在里面,而且上海工業發展的痕跡也在里面,體現的非常精彩。我院老藝術家趙志榮則回憶了當年在油雕院全情投入的工作學習經歷,回顧了油雕院起起落落的好幾個階段,同時也提到了《井岡紅旗》、《井岡星火》等重大美術題材創作。
通過建院50周年,重塑了《井岡星火》小稿,彌補了歷史遺憾和空白,從65年到現在,這個歷史好像手風琴一樣,這件作品使之連接在了一起,感到很榮幸、很高興、很支持。我院老領導董瑩書記在發言中強調了人才的重要性,她認為油雕院有雄厚的師資,無論雕塑家還是油畫家,都是極好的資源,要充分的發揮他們的所長,把他們潛在的積極性更加的調動起來,能期待夠培養出新生的苗子和創作人才。
最后,我院老藝術家、年過八旬的宋韌非常感慨的提到,她主要的創作都是在油雕院時期畫的,因為只有在油雕院的時候才是一個專職畫家。雖然時間不長,但在油雕院的生活和創作,都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油雕院單位不大,但影響很大,人數雖然不是很多,但大家都用自己的畫筆,或者是雕塑刀,完成過很多歷史重大題材。能夠在油雕院做專職畫家,非常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