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公共雕塑與藝術收藏——從孫偉的藝術創作談起”主題研討會在北京國粹苑舉行。研討會圍繞如何看待公共雕塑、當代主題性雕塑創作如何與公眾結合、怎樣理解雕塑的藝術價值與收藏價值等問題展開熱烈的討論。公眾在城市公共空間中看到的雕塑,絕大部分都是公共雕塑,但這些公共雕塑很少進入到藏家收藏的關注視野里。對此,孫偉認為,公共雕塑也是可以收藏的。公共雕塑的時代性、歷史性、社會性、政治性、文化性均有其極為鮮明的特色和價值,是值得去進行收藏和研究的。
值得關注的是,即將于今年10月舉槌的北京寶瑞盈十周年慶典拍賣會中,孫偉創作的一件名為《軍旗升起》的雕塑小稿將現身。此舉即被視為是從公共雕塑與藝術收藏的一次有益嘗試。孫偉表示,期望通過這次嘗試,為中國的公共雕塑藝術家們探索出一條當代主題性美術創作和公眾結合的新路徑,也讓公眾通過作品及作品背后的故事,更多地了解這個國家、這個民族、這個時代。據介紹,《軍旗升起》雕塑小稿是2017年落成在江西省南昌市建軍雕塑廣場組雕中的一件主題雕塑造型定稿。這件主雕高9米,僅人物高度就有5米多。
而這組前后歷時三年多時間才完成的南昌建軍雕塑廣場組雕,共有90余個人物形象,是特大型具象寫實公共雕塑的代表作品,具有重大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除了《軍旗升起》雕塑,《草地黨小組》作為長征主題的創作,也是孫偉充分深入了解歷史,通過閱讀各種史料后,最終創作而成的一件優秀的主題性公共雕塑。
面對這件作品,方曉說道:“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中,無數逆行者們的身上傳遞出的正是這種堅定的信念,而這種信念與孫偉的重大歷史題材雕塑作品中展現的信念可謂一脈相承。”據朱波介紹,《感動中國》的獎杯正是孫偉創作的。在朱波眼中,孫偉不僅是雕塑師,還是一位文化學者。朱波說:“他對文化和歷史的深入思考,讓他的作品中充滿了力量,我們可以看到他的雕塑作品不僅具有藝術的張力,更有內在的精神力量。
”余錦生說:“公共藝術與私人收藏其實是不矛盾的。從拍賣行業的發展來說,雖然這幾年拍賣市場處于調整期,但當代藝術是在穩定地發展。通過對雕塑,特別是公共雕塑進行深入的學術性研究,并通過拍賣挖掘其價值,對于創作和公眾審美都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董書兵說道:“我認為孫偉作品的價值在于從這些非常多、非常典型的大型公共雕塑藝術創作中,可以反映出國家建黨立業過程的艱辛,幫助大家緬懷、紀念、銘記重要的歷史。相信這些作品的創作稿件走向社會以后,不僅對于紅色題材和紅色文化的傳播是非常好的方式,也更能便于公眾理解紅色文化,激勵我們不斷向前。
”談到公共雕塑的收藏,徐龍森表示,雕塑小稿是公共雕塑收藏的重要突破口和收藏方向。“雕塑小稿完全是心靈的流露,注重的是整體面貌,手法非常流暢。而一旦放大成定稿,由于要呈現某些建筑學意義上的價值,所以放大后也容易失去小稿的生動性。”徐龍森建議,“在公共雕塑的收藏中,可以對創作筆記、素描稿、小稿進行整體收藏,更能呈現收藏的系統性、完整性。
”對于雕塑和雕塑拍賣,楊武認為,身為清初四僧之一的石濤就提出過“筆墨當隨時代”的言論,到了今天,這句話依然受用。藝術創作要緊跟時代,既不失傳統,又要有當下時代的藝術特性。而孫偉的雕塑就是在兼顧藝術性的同時,又具有了歷史意義和政治意義。宿志鵬表示,以孫偉為代表的這一代雕塑家既是中國公共雕塑的奠基人,又是中國公共雕塑的中堅力量。
近一些年的話題中,公共雕塑進入到藝術收藏領域還是鮮有觸及的話題,但放眼未來,公共雕塑進入收藏領域一定是大勢所趨。